【岐黄之术】

(十六)伏暑

《时病论歌括新编》书籍目录

伏天受暑,其邪甚,发于当时,其邪微,发于秋后。所谓秋时晚发,即伏暑之症也,当是时也,凉风飒飒,侵袭肌肤,新邪欲入,伏邪欲出,以致寒热如疟,或微寒,或微热,不能与疟疾分清。脉滞苔腻,脘痞气窒,渴闷烦冤,午后则甚,入夜更剧,热至天明,得汗则诸恙稍缓。日日如是,必要二、三候(候:五日谓之一候。二、三候外,即十至十五日以外也。)外,日减一日,方得全解。如元气不支或调理非法,不治者甚多。不比风寒之邪一汗而解,温热之气投凉即安,宜清宣温化法,使其气分开,则新邪先解,伏邪也随之而出也。如初起如疟,可先服清宣温化法。倘畏寒已解,独发热淹绵,可加竹叶芦根连翘,减半夏陈皮,免伤津液。其舌苔本腻,若渐黄燥黑焦,是伏暑之热已伤其阴,于本法内加洋参麦冬玄参生地治之。倘神志昏蒙,是邪逼心包,可用益元散紫雪丹,量其轻重投之。倘壮热舌焦,神昏谵语,脉实不虚,是热邪归并阳明,宜用润下救津法治之。如年壮体强,即以熟军改为生军。

『歌括』

伏暑之症受暑由,甚发当时微发秋。

伏于秋时称晚发,凉风飒飒侵肌腠。

新入伏出形如疟,寒热不如疟清楚。

脉滞舌腻脘痞塞,渴闷烦冤甚午后。

入暮热甚晨汗解,全解须待二、三候。

不比风寒温热邪,调理非法多不救。

清宣温化开气分,新邪先解伏邪搜。

畏寒已解热淹绵,减陈关加翘竹芦。

苔腻见黄黑焦燥,麦冬生地玄洋参。

邪逼心包神昏蒙,益元紫雪量重轻。

壮热舌焦昏谵语,脉实邪热并阳明。

润下救津急当进,体强生军代熟军。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时病论歌括新编》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时病论歌括新编》书籍目录
  1. 伏暑《时病论歌括新编》
  2. 伏暑《时病论歌括新编》
  3. 伏暑《中医词典》
  4. 伏湿冲气脉《读医随笔》
  5. 伏暑《凌临灵方》
  6. 伏尸候《诸病源候论》
  7. 伏暑《医学传灯》
  8. 伏尸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9. 伏暑《张聿青医案》
  10. 伏人头上第一行五穴远近法《备急千金要方》
  11. 伏暑《吴鞠通医案》
  12. 伏人明堂图《医学集成》
  13. 伏暑《温病条辨》
  14. 伏人经图《针灸大成》
  15. 伏暑《回春录》
  16. 伏人耳后六穴远近法《备急千金要方》
  17. 伏暑《时病论》
  18. 伏热在里《中医词典》
  19. 伏暑《友渔斋医话》
  20. 伏热在里《中医名词词典》
  21. 伏暑《温病正宗》
  22. 伏热《中医词典》
  23. 伏暑《温热暑疫全书》
  24. 伏气温病论《温病正宗》
  25. 伏暑辨论《六因条辨》
  26. 伏气温病《中医词典》
  27. 伏暑夹食《凌临灵方》
  28. 伏气温病《中医名词词典》
  29. 伏暑门《王旭高临证医案》
  30. 伏气《临证指南医案》
  31. 伏暑内闭《凌临灵方》

《时病论歌括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