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暑

《中医词典》e~f~g书籍目录

①病名。发于深秋以至冬月的伏气温病。见《济生方》卷三。《温病条辨》卷一:“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伏暑症,暑久伏病也。……若热毒之气既已受之,或为些小风寒所固,此毒遂渐渐入内,伏于三焦肠胃之间,或秋或冬,久久而发,此暑毒伏于人身之内。”初起多由新感引动,头痛身热,恶寒无汗,体痛肢楚,脘闷恶心,口渴或不渴,便秘或溏,色如红酱,溺黄浊而热;继则状如疟,但寒热模糊不甚分明,或皮肤隐隐见疹,或红或白,甚或但热不寒,热盛于夜,谵语烦躁,渴喜冷饮,或呕或呃,天明得汗,身热虽减而胸腹灼热不除。病程久延,速则三四候可解,缓则五七候始除。舌苔白腻而厚或满布如积粉,继则由白转黄,甚则转灰转黑,或糙或干,或焦而起刺,或燥而开裂。亦有初起即寒少热多,日轻夜重,头痛而晕,目赤唇红,面垢齿燥,烦躁恶热,口干不喜饮,饮则干呕,咽燥如故,肢虽厥冷而胸腹灼热如焚,大便多秘,或解而不多,或溏而不爽,肛门如灼,溺短赤涩,剧则手足瘈疭,昏厥不语,或烦则狂言乱语,静则郑声独语,舌色鲜红起刺,刮无苔垢,甚则深红起裂,或嫩红而干光,俟其邪由营转气,苔始渐布薄黄,及上罩粘腻薄苔,如舌红中夹黑苔,或舌红起刺中夹黄黑苔者,症情凶危,本病脉多弦数不扬。其治热偏重者,按暑温治疗;湿偏重者,按湿温治疗。

②指病因。《六因条辨》中卷:“四时伏气,皆能为病,即伏寒、伏风、伏燥,皆可与伏暑立名主病。故春温为冬令之伏寒,肠风为春令之伏风,疟痢为夏间之伏暑,咳嗽为秋天之伏燥,以类而推。”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词典》e~f~g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词典》e~f~g书籍目录
  1. 伏暑《中医词典》
  2. 伏暑《时病论歌括新编》
  3. 伏暑《凌临灵方》
  4. 伏暑《时病论歌括新编》
  5. 伏暑《医学传灯》
  6. 伏湿冲气脉《读医随笔》
  7. 伏暑《张聿青医案》
  8. 伏尸候《诸病源候论》
  9. 伏暑《吴鞠通医案》
  10. 伏尸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11. 伏暑《温病条辨》
  12. 伏人头上第一行五穴远近法《备急千金要方》
  13. 伏暑《回春录》
  14. 伏人明堂图《医学集成》
  15. 伏暑《时病论》
  16. 伏人经图《针灸大成》
  17. 伏暑《友渔斋医话》
  18. 伏人耳后六穴远近法《备急千金要方》
  19. 伏暑《温病正宗》
  20. 伏热在里《中医词典》
  21. 伏暑《温热暑疫全书》
  22. 伏热在里《中医名词词典》
  23. 伏暑辨论《六因条辨》
  24. 伏热《中医词典》
  25. 伏暑夹食《凌临灵方》
  26. 伏气温病论《温病正宗》
  27. 伏暑门《王旭高临证医案》
  28. 伏气温病《中医词典》
  29. 伏暑内闭《凌临灵方》
  30. 伏气温病《中医名词词典》
  31. 伏暑伤寒《中医词典》

《中医词典》e~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