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偏枯健全汤方

《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书籍目录

党参9~24g 茯苓9g 橘红6g 胆南星4~9g 炙远志6~9g 石菖蒲3~6g 钩藤15~30g 秦艽9~15g 石斛9~15g 防风6~9g 红花3~4.5g 炙草1.5~3g 鲜竹沥l~2支(冲服)

记忆口诀:偏枯健全汤,苓橘南星党,菖远钩艽斛,沥草红花防。

此方使用时,视患者之病状,随证加减之可也。

下附验案两则以就正于读者诸君。

例一 金某,男,退休工人。夙有高血压病,于1971年11月突然中风,送至某区中心医院抢救,继发呕血,屡经救治,始脱危险。历四阅月,方得出院。后邀余诊治,诊见半身不遂,上下肢痉挛强直,稍稍活动关节,则剧痛不可忍,言语蹇涩不清,自觉头脑胀热。脉涩滞,舌淡红,苔则厚腻。显然类中风后遗症。中风之治法已如上述,丹溪主乎痰,河间主乎热,东垣主虚,而王清任则主气虚血瘀。就金某脉症而论,良由肝阳素亢,内风暗动,痰湿中阻,络道痹窒,致左右两半身之气血运行违其常度而然。当先行化痰祛风,用胆星半夏贝母茯苓竹沥、橘红、秦艽防风地龙乌梢蛇等出入为方,送服大活络丸。服至1972年春,渐渐言语清朗,患侧手脚亦稍能活动,可由家人扶掖之而踯躅于室内,至初夏,则可策杖缓行,慢步于街头巷尾矣虽左手痉挛之状未易全除,而精神饮食均觉健旺。

例二 上海某手表厂干部王某,宿有高血压病史,1984年年届半百,春间于无锡出差突患脑溢血,经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脱险,后遗言语蹇涩及半身不遂。返沪后邀余诊视。患者身材不高而形躯敦实,见证右侧手足不能运动,有轻微抽掣疼痛,关节弛缓而不强直,足部内翻。面红色赤,言语不甚清晰,二便自调,胃纳正常。脉小滑,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据上述脉证分析,此证属肝阳挟痰上亢,乘春令木气生发之势,阳升过极而致卒中。经治后虽血止神清,危象已除,然元气暗损,经络空疏,痰瘀乘机流入,胶滞不解,致使隧道瘀塞,气血难以运行,遂成偏枯之象。治拟益气、化痰、通络法。内服方以“偏枯健全汤”为主方:

党参24g 茯苓9g 橘红6g 胆星9g 炙远志9g 石菖蒲9g 钩藤30g (后入)秦艽15g 石斛15g 红花3g 鲜竹沥1支(冲入)炙草3g 

上药每日服一帖,每隔七日复诊一次,以察脉证之变化,病情之进退而调整用药,同时给予针刺。取穴以通调血脉、活利关节、平衡阴阳气血为主旨。上肢所用主穴:肩髑、曲池、合谷、阳池。

下肢所用主穴:环跳、居髂、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丘墟、解溪。

另取廉泉,一穴二针。进针1.5~2寸深,以利其言语。

针药并进。两周后可在室内缓行,言语较清,两月后已可自理生活,上街散步;四个月后上班复工,直至退休。至今十有余年矣,一向健康安适。

关于此病调理之法,老中医夏宇仁先生,生前为余之忘年交也。曾对余曰:其友周某之母,年五十余,中风半身不遂,治之病虽愈,而患肢酸麻乏力,恒不从心。每至秋冬之交,周亲去乡间采掘全棵枸杞数十株,洗净阴干,连根茎叶花子,一起碾末蜜丸,每日以开水送服数克,如此终年不断,服年余后,肢麻乏力、关节酸软之象均失。服三、四年精神倍壮,服之十余年,已在古稀之外,却如五、六十岁之人,可谓得其功效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书籍目录
  1. 偏枯健全汤方《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2. 偏枯《针灸素难要旨》
  3. 偏枯肉苛《灵素节注类编》
  4. 偏枯《中医词典》
  5. 偏历《针灸大成》
  6. 偏沮《中医词典》
  7. 偏历《中医词典》
  8. 偏沮《中医名词词典》
  9. 偏历《子午流注说难》
  10. 偏经《中医词典》
  11. 偏历《针灸学》
  12. 偏结《中医词典》
  13. 偏漏《中医词典》
  14. 偏肩《中医词典》
  15. 偏马坠《中医词典》
  16. 偏寒痢疾《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7. 偏脑疽《中医词典》
  18. 偏风口噤《保婴撮要》
  19. 偏气《中医词典》
  20. 偏风口噤《张氏医通》
  21. 偏热痢疾《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2. 偏风口噤《证治准绳·幼科》
  23. 偏肾《中医词典》
  24. 偏风口噤《中医词典》
  25. 偏渗小便不利《中医词典》
  26. 偏风口候《诸病源候论》
  27. 偏渗小便不利《症因脉治》
  28. 偏风口《女科证治准绳》
  29. 偏瘫《手穴手纹诊治》
  30. 偏风候《诸病源候论》
  31. 偏瘫《气功外气疗法》

《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