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包穿刺术
(一)术前准备
1.术前对患者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及超声波检查,确认有心包积液,用超声波确定穿刺部位。
2.器械与药物无菌心包穿刺包(与胸腔穿刺包相同)、消毒手套、量筒、容器、1~2%普鲁卡因、及需用的药物等。
(二)操作方法
1.体位 根据病情取坐位或半坐位。
2.穿刺部位 有两种进针部位
(1)胸骨下穿刺取胸骨剑突与左肋弓交点处为穿刺点。穿刺方向与腹前壁成45°角,针刺向上、后、中,缓慢推进,边进针边抽吸,至吸出液体时即停止前进,以免触及心肌或损伤冠状动脉(图13-2-1)
图13-2-1心穿刺点
(2)心胶区穿刺于左第五或第六肋间隙,心浊音界内侧,针自下向上后方刺入心包腔。
3.操作步骤
皮肤常规消毒、麻醉、穿刺前检查器械是否正常完好,针头、空针及乳胶管是否通畅均与胸腔穿刺相同,抽出液体后,助手协助固定针头,直至将心包腔内液体基本抽尽,拔出穿刺针,局部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抽出液体根据需要分别作细胞学、细菌学及生化学检查。
(三)适应证
1.心包炎伴积液需确定病因者。
2.大量积液有心包填塞症状者。
(四)禁忌证
以心脏扩大为主而积液少者不宜进行。
(五)注意事项
1.有条件者应在心电图监视下进行,发现异常时,酌情处理或停止操作。
2.穿刺过程中患者不要咳嗽或深呼吸。
3.抽液过程中应注意随时夹闭胶管,以免空气进入心包腔,抽液速度要慢,首次抽液量不超过500ml。为减轻急性心包填塞症状,可抽500~1000ml,抽液时多过快可导致心脏急性扩张或回心血量过多而引起肺水肿。
4.术后静卧,每半小时测一次脉搏、血压,共4次,以后每1小时一次,共观察24小时。

- 心包穿刺术《物理诊断学》
- 心包《人体解剖学》
- 心包积液《物理诊断学》
- 心包《顾松园医镜》
- 心包疾病《放射诊断学》
- 心包《普济方·针灸》
- 心包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心包《经络全书》
- 心包疾病《胸外科学》
- 心瓣膜病《病理学》
- 心包经《中医词典》
- 心、位置歌诀《人体解剖学歌诀》
- 心包络《中医名词词典》
-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与控制《预防医学》
- 心包络《疡医大全》
- 心、脑血管疾病防制《预防医学》
- 心包络《医述》
- 心,其华在面《中医名词词典》
- 心包络,手厥阴,为母血。《医学启源》
- 心,腹痛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心包络辨《三指禅》
- 心(心包络)《中医基础理论》
- 心包络部(手厥阴属腑)《笔花医镜》
- 心(匿^虫)《中医词典》
- 心包络解《医宗金鉴》
- 心《名医别录》
- 心包络解《刺灸心法要诀》
- 心《古今医彻》
- 心包络经《针灸问对》
- 心《养生导引秘籍》
- 心包络经《医学指归》
《物理诊断学》
- 问诊与症状学
- 第一章 问诊(采集病史)
- [附] 各系统问诊参考提要
- 第一节 颜面(缺)
- 第二节 疼痛
- 第三节 咳嗽与咳痰
- 第四节 咯血
- 第五节 呼吸困难
- 第六节 呕血与便血
- 第七节 腹泻
- 第八节 恶心与呕吐
- 第九节 黄疸
- 第十节 水肿
- 第十一节 紫绀
- 第十三节 排尿异常
- 第十四节 出血倾向
- 体格检查
- 第三章 体检的基本方法
- 第四章 一般检查
- 第五章 头面部
- 第六章 颈部
- 第七章 胸部及肺
- 第八章 心脏及外周血管
- 第九章 腹部
- 第十章 外生殖器及肛门检查
- 第一节 外生殖器检查
- 第二节 肛门与直肠
- 第十一章 脊柱与四肢
-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检查
- 器械检查
- 第十三章 几种常用诊疗操作方法
- 第十四章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
- 第一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 第二节 心电向量概念
- 第三节 心电图导联及心电轴
- 第四节 正常心电图
- 第五节 心室肥厚及心房肥大
- 第六节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 第七节 心肌梗死
- 第八节 心律失常
- 一、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心电生理
- 二、心律失常的概念与分类
- 三、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
- 第九节 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及临床应用
- 第十五章 超声诊断
- 第一节 基本原理及仪器简介
- 第二节 临床应用
- 第十六章 核医学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核医学检查法
- 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核医学
- 第四节 消化系统及肿瘤核医学检查方法
- 第五节 泌尿生殖系统核医学检查法
- 第六节 骨显像
- 第七节 神经系统核医学检查法
- 第八节 血液和淋巴系统核医学检查法
- 第九节 肺显像
- 第十七章 内镜检查
- 第十八章 肺功能测验
- 诊断步骤与病历书写
- 第十九章 诊断步骤
- 第二十章 病案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