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auriculo-ventricularblock AVB)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个部位(有时两个以上部位)的不应期异常延长、激动自心房向心室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传导速度延缓或部分甚至全部激动不能下传的现象。房室阻滞可以是一过性、间歇性或持久性的。持久性房室阻滞一般是器质性病变或伤损所致。
根据传导障碍的轻重程度可分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其心电图诊断条件如下:
1.一度房室阻滞:房室传导时间延长、但每个来自心房的激动均可下传至心室、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0.21s(14岁以下儿童为0.18s),每个P波之后有QRS波群。
图14-8-2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表14-8-1正常P-R间期的最高限度表
心率(次/分)70以下 71~90 91~110 110~130 130以上 |
14~17岁0.190.18 0.17 0.16 0.15 7~13岁0.18 0.17 0.16 0.150.14 11/2~6岁0.17 0.165 0.1550.145 0.135 11/2岁以下0.16 0.15 0.1450.135 0.125 |
2.二度房室阻滞:一部分心房的激动不能下传心室。根据有无Wenckebach现象(文氏现象)分为二种类型:
Ⅰ型:亦称莫氏Ⅰ型(Mobity Ⅰ)即文氏型阻滞。P-R间期依次呈进行性延长,直至P波不能传入心室,发生心室漏搏一次,心室漏搏后,P-R间期缩短,以后又依次逐渐延长,这种周而复始的P-R延长现象、称为文氏现象。因为P-R间期逐渐延长时、每次递增值逐为减少、所以出现了R-R间隔逐渐缩短的规律性变化,而且阻滞的长间歇小于任何短R-R间歇的2倍(图14-8-22)。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按一定的房室传导比例下传,常见者为4:3或5:4、即4个P波有3个下传至心室或5个P波有4个下传至心室。
图14-8-22Wenckebach现象与心室率规律性变化示意图
图14-8-23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3:2房室传导
Ⅱ型:亦称莫氏Ⅱ型(MobitgⅡ),即无文氏现象的二度房室阻滞。表现为P波规则的出现、P-R间期固定不变、发生周期性的QRS波群脱漏。
有的学者把3:1或更高程度的二度房室阻滞(如4:1、5:1、6:1等)称为高度室阻滞。
图14-8-24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3.三度房室阻滞:
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至心室而引起房室脱节、心房与心室的活动分别由各自的起搏点控制。
(1)完全性房室脱节,心房率快于心室率,表现为P波频率较QRS波群高,两者之间无固定关系。
(2)心室率慢而匀齐,心室起搏点如位于房室束分叉以上,则QRS波群形态正常,频率常在40次/min以上。若起搏点位于房室束分叉以下,则QRS波群呈宽大畸形,频率常在40次/min以下。
一般说来,阻滞程度越高,心肌损害越重。它的预后取决于病因、心功能状态、阻滞部位、持续时间等因素,其中阻滞部位尤为重要。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阻滞的阻滞部位多在房室束分叉以上、程度轻、多可恢复;二度Ⅱ型或三度房室阻滞的阻滞部位大多在房室束分叉以下,予后较差。

- 房室传导阻滞《物理诊断学》
- 房事与养生《中医养生学》
- 房室传导阻滞《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房事养生教育的重要性《中医养生学》
- 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病学》
- 房事劳伤疗法《古代房中秘方》
- 房室非阴证辨《医述》
- 房事禁忌《中医养生学》
- 房室模型《药理学》
- 房事的生理作用《中医养生学》
- 房室伤《中医词典》
- 房事触伤经闭《竹林女科证治》
- 房水《眼科学》
- 房事保健的原则和方法《中医养生学》
- 房水歌诀《人体解剖学歌诀》
- 房痨伤寒诗《医学实在易》
- 房性早搏《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房劳蓄血《中医词典》
- 房中《中医词典》
- 房劳胁痛《中医词典》
- 房中补益《备急千金要方》
- 房劳伤胎《竹林女科证治》
- 房中补益论《格致余论》
- 房劳伤寒《轩岐救正论》
- 房中术《中医词典》
- 房劳伤寒《医学实在易》
- 房中游神方位(忌安床、换帐)《胎产心法》
- 房劳内伤《明医指掌》
- 鲂鱼《饮膳正要》
- 房劳咳嗽《中医词典》
- 鲂鱼《食疗本草》
《物理诊断学》
- 问诊与症状学
- 第一章 问诊(采集病史)
- [附] 各系统问诊参考提要
- 第一节 颜面(缺)
- 第二节 疼痛
- 第三节 咳嗽与咳痰
- 第四节 咯血
- 第五节 呼吸困难
- 第六节 呕血与便血
- 第七节 腹泻
- 第八节 恶心与呕吐
- 第九节 黄疸
- 第十节 水肿
- 第十一节 紫绀
- 第十三节 排尿异常
- 第十四节 出血倾向
- 体格检查
- 第三章 体检的基本方法
- 第四章 一般检查
- 第五章 头面部
- 第六章 颈部
- 第七章 胸部及肺
- 第八章 心脏及外周血管
- 第九章 腹部
- 第十章 外生殖器及肛门检查
- 第一节 外生殖器检查
- 第二节 肛门与直肠
- 第十一章 脊柱与四肢
-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检查
- 器械检查
- 第十三章 几种常用诊疗操作方法
- 第十四章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
- 第一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 第二节 心电向量概念
- 第三节 心电图导联及心电轴
- 第四节 正常心电图
- 第五节 心室肥厚及心房肥大
- 第六节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 第七节 心肌梗死
- 第八节 心律失常
- 一、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心电生理
- 二、心律失常的概念与分类
- 三、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
- 第九节 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及临床应用
- 第十五章 超声诊断
- 第一节 基本原理及仪器简介
- 第二节 临床应用
- 第十六章 核医学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核医学检查法
- 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核医学
- 第四节 消化系统及肿瘤核医学检查方法
- 第五节 泌尿生殖系统核医学检查法
- 第六节 骨显像
- 第七节 神经系统核医学检查法
- 第八节 血液和淋巴系统核医学检查法
- 第九节 肺显像
- 第十七章 内镜检查
- 第十八章 肺功能测验
- 诊断步骤与病历书写
- 第十九章 诊断步骤
- 第二十章 病案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