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腰椎穿刺术
(一)术前准备
1.因感染性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术前可静滴甘露醇脱水,减轻水肿,降低颅内压。
2.患者有燥动不安不能配合者,术前应给予镇静剂。
3.器械与药品、清洁盘、腰穿包、消毒手套、注射用药、1~2%普鲁卡因及测压管等。
(二)操作方法
1.体位患者取侧卧位,头向前胸弯曲,腰向后弓,双膝向腹部屈曲,脊柱靠近床沿。
2.穿刺部位一般选择第3~4腰椎间隙为穿刺点,即两侧髂后上棘连线中点处。
3.操作步骤
(1)局部常规消毒、铺洞巾,用1~2%普鲁卡因逐层麻醉至椎间韧带。
(2)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从椎间隙之间,与脊椎呈垂直或针尖稍斜向头侧方向缓慢刺入,进针深度成人约4~6cm,儿童2~3cm,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腔时,阻力突然消失,拔出针芯见脑脊液流出。
(3)立即接上测压管,测试并记录脑脊液的静水压,此为初压。
(4)收集脑脊液2~5ml于试管内,作化验用。颅内压增高时不宜放液过多,2~3ml即可。
(5)放液后再接测压管测压,此为终压。
(6)测压后注入放出脑脊液量之无菌生理盐水。
(7)术毕将针芯插入,再一并拔出穿刺针,盖以消毒纱巾,胶布固定。
(8)鞘内注药时,应先放出一定量脑脊液,然后再注入同量的药物。
(三)术后处理
术后除去枕头平卧4~6小时,有严重颅内压增高者需卧床1~2日,并观察呼吸,脉搏、瞳孔及血压等。
(四)适应证
1.了解有无颅内出血
2.检查脑脊液性质,测定颅内压力,注入碘油或空气行脑或脊髓造影,以诊断颅内疾病
3.放脑脊液减压,或鞘内注射药物进行治疗
(五)禁忌证
2.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的患者
3.穿刺部位或附近有感染者
(六)注意事项
1.穿刺针进入椎间隙后,如有阻力不可强行再进,需将针尖退至皮下,再调整进针方向。
2.穿刺用力在适当,避免用力过猛易损伤组织,并难体会阻力消失之感。
3.如用大粗针头穿刺进,需注意有无脑脊液外漏及引起的低颅压综合征,如发生可嘱患者多饮水或静脉滴注0.5%氯化钠低渗溶液。
4.对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出血者,应禁忌作压颈试验(Queckenstedt)避免颅内压进一步升高,导致脑疝及出血加重。

- 腰椎穿刺术《物理诊断学》
- 腰椎病(含腰椎间盘脱出症)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腰椎穿刺术《神经病学》
- 腰柱《伤科汇纂》
- 腰椎骨质增生症《自我调养巧治病》
- 腰柱《医宗金鉴》
- 腰椎管狭窄症《中医伤科按摩学》
- 腰柱《中医词典》
- 腰椎管狭窄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腰柱《中医名词词典》
- 腰椎管狭窄症《自我调养巧治病》
- 腰注《中医词典》
-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中医伤科按摩学》
- 腰重《中医词典》
- 腰椎间盘变性(不合并神经根受压)《中医伤科按摩学》
- 腰中《医学见能》
-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伤科按摩学》
- 腰胀《奇效简便良方》
- 腰椎间盘突出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户)《针灸大成》
- 腰椎间盘突出症《气功外气疗法》
- 腰俞《针灸学》
- 腰椎间盘突出症《自我调养巧治病》
- 腰俞《中医词典》
-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词典》
- 腰痈秘方《华佗神方》
- 腰椎间盘突出症《骨科学》
- 腰痈《外科启玄》
- 腰椎间盘脱出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腰痈《中医词典》
- 腰椎结核《中医伤科按摩学》
《物理诊断学》
- 问诊与症状学
- 第一章 问诊(采集病史)
- [附] 各系统问诊参考提要
- 第一节 颜面(缺)
- 第二节 疼痛
- 第三节 咳嗽与咳痰
- 第四节 咯血
- 第五节 呼吸困难
- 第六节 呕血与便血
- 第七节 腹泻
- 第八节 恶心与呕吐
- 第九节 黄疸
- 第十节 水肿
- 第十一节 紫绀
- 第十三节 排尿异常
- 第十四节 出血倾向
- 体格检查
- 第三章 体检的基本方法
- 第四章 一般检查
- 第五章 头面部
- 第六章 颈部
- 第七章 胸部及肺
- 第八章 心脏及外周血管
- 第九章 腹部
- 第十章 外生殖器及肛门检查
- 第一节 外生殖器检查
- 第二节 肛门与直肠
- 第十一章 脊柱与四肢
-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检查
- 器械检查
- 第十三章 几种常用诊疗操作方法
- 第十四章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
- 第一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 第二节 心电向量概念
- 第三节 心电图导联及心电轴
- 第四节 正常心电图
- 第五节 心室肥厚及心房肥大
- 第六节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 第七节 心肌梗死
- 第八节 心律失常
- 一、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心电生理
- 二、心律失常的概念与分类
- 三、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
- 第九节 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及临床应用
- 第十五章 超声诊断
- 第一节 基本原理及仪器简介
- 第二节 临床应用
- 第十六章 核医学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核医学检查法
- 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核医学
- 第四节 消化系统及肿瘤核医学检查方法
- 第五节 泌尿生殖系统核医学检查法
- 第六节 骨显像
- 第七节 神经系统核医学检查法
- 第八节 血液和淋巴系统核医学检查法
- 第九节 肺显像
- 第十七章 内镜检查
- 第十八章 肺功能测验
- 诊断步骤与病历书写
- 第十九章 诊断步骤
- 第二十章 病案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