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逆行胰胆管造影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是将纤维十二指肠插至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主乳头(下简称乳头),由活检管道内插入塑料导管至乳头开口部,注入造影剂后X线摄片,以显示胰胆管。本法于1968年由McCunne氏首先报导,后由大井等人使本法日趋完善,近十年来,随着器械及插管技术的不断进步,ERCP成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90%左右,成为诊断胰腺和胆道疾病的重要手段。
一、适应症
2.疑有各种胆道疾病如结石、肿瘤、硬化性胆管炎等诊断不明者。
3.疑有先天性胆道异常或胆囊术后症状再发者。
二、禁忌证
1.严重的心肺或肾功能不全者。
2.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
3.严重胆道感染
4.对碘造影剂过敏
三、术前准备
1.与胃镜检查相同。作碘造影剂过敏试验。
2.器械准备:十二指肠镜,ERCP异常(75%酒精浸泡消毒30’~60’)。消毒注射器等。
3.术前用药:哌替啶50mg肌注,可静注解痉灵(Buscopan)20mg。
四、操作要点
1.插镜:按胃镜检查方法插镜迅速通过胃腔、幽门、进入十二指肠降段,此过程应尽量少注气。
2.找准乳头:转动患者体位,以俯卧位最常用,拉直镜身,调节角度钮,使乳头处于视野左上方,辩认及对准乳头开口,是插管成功的关键。
3.插入导管:经活检孔插入导管,调节角度钮及抬钳器,使导管与乳头开口垂直,将导管插入1-2个标记注射造影剂,多可同时显示胰管及胆管,称ERCP,目前主张选择性胰管(ERP)或胆管(ERC)造影。
4.造影:在透视下注射30%胆影葡胺2-3ml,在荧光屏上见到胰管或胆管显影,可缓慢继续注射造影剂至所需管道显影,主胰管显影约需4-5ml,选择性胰管显影应适当掌握所用造影剂剂量及注药的压力,不可过多。胆管充盈只需10~20ml,胆囊完全显示需40~60ml。
5.摄片:胰及胆管显像后,拍片1~2张,然后退出内镜,再行不同体位拍片。
五、术后处理
1.造影成功的患者常规应用抗生素三天,以防感染。
3.胰管造影者,术胶、术后4~6小时及翌晨各测血、尿淀粉酶,升高者每天复查至正常为止。
六、并发症
1.注入性胰腺炎
2.胆道感染――化脓性胆管炎
3.造影剂反应
4.操作不慎所致的乳头损伤、胰胆管破裂等。

- 逆行胰胆管造影《物理诊断学》
- 逆痘不治《冯氏锦囊秘录》
- 逆经《中医词典》
- 逆从四时无胃亦死《类经》
- 逆经《中医词典》
- 逆从《中医词典》
- 逆经《女科秘要》
- 逆从《中医词典》
- 逆经咳嗽气急《竹林女科证治》
- 逆从《圣济总录》
- 逆经目赤《中医词典》
- 逆从《中医名词词典》
- 逆经目赤《中医词典》
- 逆传心包《中医词典》
- 逆灸《中医词典》
- 逆传心包《中医词典》
- 逆灸《中医词典》
- 逆传心包《中医名词词典》
- 逆流回澜水《本草备要》
- 逆传入营《温热论》
- 逆流水《得配本草》
- 逆传《中医词典》
- 逆流水《本草分经》
- 逆传《中医词典》
- 逆流水《本草撮要》
- 逆传《中医名词词典》
- 逆流挽舟《中医名词词典》
- 逆产候《诸病源候论》
- 逆流挽舟《中医词典》
- 逆产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逆流挽舟《中医词典》
《物理诊断学》
- 问诊与症状学
- 第一章 问诊(采集病史)
- [附] 各系统问诊参考提要
- 第一节 颜面(缺)
- 第二节 疼痛
- 第三节 咳嗽与咳痰
- 第四节 咯血
- 第五节 呼吸困难
- 第六节 呕血与便血
- 第七节 腹泻
- 第八节 恶心与呕吐
- 第九节 黄疸
- 第十节 水肿
- 第十一节 紫绀
- 第十三节 排尿异常
- 第十四节 出血倾向
- 体格检查
- 第三章 体检的基本方法
- 第四章 一般检查
- 第五章 头面部
- 第六章 颈部
- 第七章 胸部及肺
- 第八章 心脏及外周血管
- 第九章 腹部
- 第十章 外生殖器及肛门检查
- 第一节 外生殖器检查
- 第二节 肛门与直肠
- 第十一章 脊柱与四肢
-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检查
- 器械检查
- 第十三章 几种常用诊疗操作方法
- 第十四章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
- 第一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 第二节 心电向量概念
- 第三节 心电图导联及心电轴
- 第四节 正常心电图
- 第五节 心室肥厚及心房肥大
- 第六节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 第七节 心肌梗死
- 第八节 心律失常
- 一、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心电生理
- 二、心律失常的概念与分类
- 三、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
- 第九节 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及临床应用
- 第十五章 超声诊断
- 第一节 基本原理及仪器简介
- 第二节 临床应用
- 第十六章 核医学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核医学检查法
- 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核医学
- 第四节 消化系统及肿瘤核医学检查方法
- 第五节 泌尿生殖系统核医学检查法
- 第六节 骨显像
- 第七节 神经系统核医学检查法
- 第八节 血液和淋巴系统核医学检查法
- 第九节 肺显像
- 第十七章 内镜检查
- 第十八章 肺功能测验
- 诊断步骤与病历书写
- 第十九章 诊断步骤
- 第二十章 病案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