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叩诊

《物理诊断学》书籍目录

腹部叩诊有直接叩诊和间接叩诊,一般多采用间接叩诊法,因其较为可靠,检查震水音及叩击痛时,也用直接叩诊法,腹部叩诊内容:

(一)腹部叩诊音 正常腹部叩诊除肝、脾区呈浊音或实音外,其余部位均为鼓音。鼓音的程度与胃肠道的气体有直接关系,与液体和固体含量多少有一定影响。胃肠高度胀气、人工气腹和胃肠穿孔时,腹部呈高度鼓音。实质脏器极度肿大、腹腔内肿物或大量腹水时,病变部可出现浊音或实音,鼓音范围缩小,借叩诊可协助鉴别腹部病变的性质。

(二)肝脏叩诊 肝脏是不含气体的实质性脏器,叩诊呈实音。叩诊肝脏上、下界时,一般沿右侧锁骨中线自上而下,叩指用力要适当,勿过轻或过重,当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相当于肺遮盖的肝顶部,故又称为肝脏相对浊音界;继续向下叩诊由浊音转为实音处,即为肝脏绝对浊音界,相当肺下缘的位置,继续向下叩,由实音转变鼓音处,即为肝下界。定肝下界时,也可由腹部鼓音区沿锁骨中线向上叩诊。由鼓音转为浊音处即是,肝下界因与胃、结肠等重叠,很难叩准,故多用触诊确定。一般叩得的肝下界比触得的肝下缘约高2~3cm;若肝缘明显增厚,则叩诊与触诊结果较为接近。正常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肝绝对浊音界比相对浊音界位置低一肋骨),下界位于右肋缘下,肝上至肝下界之间称肝浊音区,正常成人在9~11cm。瘦长体型者肝上、下界均可低一个肋间,矮胖体型者则可高一个肋间。

肝浊音界扩大见于肝脓肿、肝癌、肝包虫、肝瘀血等;肝浊音界缩小见于暴发性肝炎肝硬化及胃肠胀气等;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主要见于急性胃肠穿孔。人工气腹;肝浊音界向上移位,见于右肺纤维化、右肺不张、腹水、鼓肠等;肝浊音界向下移位,见于慢性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等。膈下脓肿时,由于肝脏下移和膈升高,所以肝浊音区也扩大,但肝脏本身并无增大。

(三)移动性浊音 是检查腹腔主要体征。腹腔内有游离液体超过1000ml以上时,当病人仰卧位因重力关系液体积于腹部两侧,故该处叩诊呈浊音,腹部中间因肠管内有气体而浮在液面上,故叩诊呈鼓音。当病人侧卧位时,因腹水积于下部而肠管上浮,故下部叩诊为浊音,上部呈鼓音,此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移动性浊音(shifting dull-ness)。检查方法:病人先取仰卧位、自脐部向一侧腰部叩诊,当鼓音变为浊音处,让病人转向对侧,而医生的左手中指不离开腹壁,此时浊音如变为鼓音,则为移动性浊音阳性。此为诊断腹水的重要方法。如果腹水量少,可采取胸膝位,使脐部处于最低位,叩脐部,如该部由仰卧位的鼓音转为浊音,则提示有腹水可能。

腹水应与下列情况鉴别

(1)肠管内有大量液体潴留,病人体位移动,也可出现移动性浊音,但常伴有肠梗阻征象。

(2)巨大卵巢囊肿与腹水鉴别点:①卵巢囊肿与腹水相反,在仰卧时,浊音区在腹中部,鼓音区在腹部两侧。这是由于肠管被卵巢囊肿压挤至两侧腹部所致(图9-2-12);②卵巢囊肿浊音不呈移动性;③尺压试验(ruler pressing test)病人仰卧位,医生用一硬尺横置于两髂前上棘连线的腹壁上,用两手将尺下压,若有跳动与心搏动相一致的节奏性跳动,则为卵巢囊肿。因瘤体将腹主动脉冲动导向腹壁所致。如为腹水,则压尺不跳动。(图9-2-13)。

(四)液波感(fluid sensation)腹腔内有大量腹水时可出现液波感。检查时让病人仰卧,医生用一手的掌面轻贴于病人的一侧腹壁,用另一手手指叩击对测腹壁,如有大量腹水,则叩击产生的震水波冲动可借液体传导至对侧腹壁,使贴在腹壁的手掌有一种液体冲击的感觉,称液波感,又称液波震颤。但在腹壁脂肪过多或腹壁比较松弛者,由于腹壁震动也可传至对侧,可让另一个人将一手掌尺侧缘轻压于脐部腹正中线上,即可阻止腹壁震动的传导的波动,但不能阻止真正腹水所产生的水波传导(图9-2-14)。

卵巢囊肿叩诊音的鉴别

卵巢囊肿

腹水叩诊音的鉴别

腹水

图9-2-12 卵巢囊肿与腹水叩诊音的鉴别示意图

鉴别卵巢囊肿与腹水

图9-2-13 鉴别卵巢囊肿与腹水

波动感检查法

图9-2-14波动感检查法

尺压试验方法示意图 示意图

(五)脾脏叩诊 采用轻叩法。病人取仰卧或右侧卧位,沿左腋中线上进行叩诊。正常脾浊音区在左第9~11肋间之间,宽度约为4~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脾浊音区缩小或消失见于左侧气胸胃扩张、鼓肠等;脾肿大时,脾浊音区明显扩大。有时在左季肋下触不到脾,而叩诊脾浊音界增大,有助于临床诊断。

(六)膀胱叩诊 排空的膀胱,位于耻骨联合后方,不能叩及,当其被尿液充盈时,耻骨上方叩诊呈园形浊音区,妊娠的子宫、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在该区也呈浊音、应予鉴别,排尿后浊音区消失,则为膀胱。腹水时,耻骨上叩诊也可有浊音,但浊音区的孤形上缘凹向脐部,而胀大膀胱的浊音区的弧形上缘凸向脐部。

(七)胃泡鼓音区 又称讨(Traube)区,在左前胸下部,叩诊呈鼓音,为半月形鼓音区,其上界为肺下缘,右界为肝左缘,左界为脾脏,下界为肋弓。正常情况下,胃泡区的大小既与胃内含气量的多少有关,也受邻近器官和组织的影响。当胃扩张、幽门梗阻时,此鼓音区增大;肝、脾肿大、心包积液,左侧胸腔积液时,该鼓音区缩小甚至消失。

(八)叩击痛 医生用左手手掌平放在某脏器的体表相应部位,右手握拳用尺侧轻叩左手背,如病人感到疼痛即为叩击痛。正常人各脏器无叩击痛,当腹腔内脏器或其周围有病变时,可出现叩击痛,如右季肋叩击痛,见于肝炎、肝脓肿等;胆囊叩击痛为胆囊炎等;肾区叩击痛见于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肾结石肾周围炎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物理诊断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物理诊断学》书籍目录
  1. 叩诊《物理诊断学》
  2. 叩法《中医词典》
  3. 叩诊《物理诊断学》
  4. 叩法《中医词典》
  5. 叩诊《物理诊断学》
  6. 叩齿咽津法《老年百病防治》
  7. 叩诊《物理诊断学》
  8. 叩齿牙无病法《痰火点雪》
  9. 叩诊的注意事项《物理诊断学》
  10. 叩齿及牙《养生导引秘籍》
  11. 叩诊方法《物理诊断学》
  12. 叩齿《中医词典》
  13. 叩诊音的种类和性质《物理诊断学》
  14. 叩齿《中医词典》
  15. 扣法《中医词典》
  16. 口周皮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7. 扣法《中医词典》
  18. 口中有虫《证治准绳·幼科》
  19. 扣颈瘟《松峰说疫》
  20. 口中生蕈《急救广生集》
  21. 寇宗论《妇人大全良方》
  22. 口中流涎不止《麻科活人全书》
  23. 寇宗论(妇科心镜 上)《古今医统大全》
  24. 口中和《中医词典》
  25. 寇宗奭《中医词典》
  26. 口中和《中医词典》
  27. 寇宗奭《中医词典》
  28. 口中和《中医名词词典》
  29. 《中医词典》
  30. 口中飞疡门主论《疡医大全》
  31. 《中医词典》

《物理诊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