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电图导联

《物理诊断学》书籍目录

心脏除极,复极过程中产生的心电向量,通过容积导电传至身体各部,并产生电位差,将两电极置于人体的任何两点与心电图机连接,就可描记出心电图,这种放置电极并与心电图机连接的线路,称为心电图导联(lead)。常用的导联如下:

(一)标准导联亦称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肢体之间的电位差。

Ⅰ导联将左上肢电极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右上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连,反映左上肢(L)与右上肢(r )的电位差。当l 的电位高于r 时,便描记出一个向上的波形;当r 的电位高于l 时,则描记出一个向下的波形。

Ⅱ导联将左下肢电极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右上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连,反映左下肢(F)与右上肢(r )的电位差。当f 的电位高于r 时,描记出一个向上波;反之,为一个向下波(图14-3-1)。

Ⅲ导联:将左下肢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左上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联,反映左下肢(F)与左上肢(l )的电位差,当f 的电位高于l 时,描记出一个向上波;反之,为一个向下波(图14-3-1)。

标准导联的连接方式

标准导联的连接方式

标准导联的连接方式

图14-3-1标准导联的连接方式

(二)加压单极肢体导联标准导联只是反映体表某两点之间的电位差,而不能探测某一点的电位变化,如果把心电图机的负极接在零电位点上(无关电极),把探查电极接在人体任一点上,就可以测得该点的电位变化,这种导联方式称为单极导联。Wilson提出把左上肢,右上肢和左下肢的三个电位各通过5000欧姆高电阻,用导线连接在一点,称为中心电端(T)。理论和实践均证明,中心电端的电位在整个心脏激动过程中的每一瞬间始终稳定,接近于零,因此中心电端可以与电偶中心的零电位点等效。在实际上,就是将心电图机的无关电极与中心电端连接,探查电极在连接在人体的左上肢,右上肢或左下肢,分别得出左上肢单极导联(VL)、右上肢单极导联(VR)和左下肢单极导联(VF)(图14-3-2 )

单极肢体导联的连接方式

单极肢体导联的连接方式

单极肢体导联的连接方式

图14-3-2单极肢体导联的连接方式

由于单极肢体导联(VL、Vr 、VF)的心电图形振幅较小,不便于观测。为此,Gold-berger提出在上述导联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方法是在描记某一肢体的单极导联心电图时,将该肢体与中心电端相连接的高电阻断开,这样就可使心电图波形的振幅增加50%,这种导联方式称为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分别以avl、avr 和avF表示(图14-3-3)。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连接方式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连接方式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连接方式

图14-3-3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连接方式

(三)胸导联亦是一种单极导联,把探查电极放置在胸前的一定部位,这就是单极胸导联(图14-3-4)。这种导联方式,探查电极离心脏很近,只隔着一层胸壁,因此心电图波形振幅较大 常用的几个胸导联位置见图14-3-5,V12导联面对右室壁,V5、V6导联面对左室壁,V3、V4介于两者之间。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连接方式

图14-3-4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连接方式

胸导联探查电极的位置

图14-3-5 胸导联探查电极的位置

在常规心电图检查时,通常应用以上导联即可满足临床需要,但在个别情况下,例如疑有右室肥大,右位心或特殊部位的心肌梗塞等情况,还可以添加若干导联,例如右胸导联V3R~V5R,相当于V3~V5相对应的部位;V7导联在左腋后线与V4水平线相交处。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物理诊断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物理诊断学》书籍目录
  1. 心电图导联《物理诊断学》
  2. 心电图《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3.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物理诊断学》
  4. 心电生理学《急诊医学》
  5.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物理诊断学》
  6. 心电传导系统《物理诊断学》
  7. 心电图分析方法《物理诊断学》
  8. 心电产生的原理《物理诊断学》
  9. 心电图负荷试验《物理诊断学》
  10. 心导管术《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1. 心电图各波的形成《物理诊断学》
  12. 心导管检查和选择性心血管造影《心脏病学》
  13. 心电图基本知识《物理诊断学》
  14. 心疸《中医词典》
  15. 心电图检查《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
  16. 心出气《重订囊秘喉书》
  17. 心电图检查《心脏病学》
  18. 心出气《中医词典》
  19. 心电向量与心电图的关系《物理诊断学》
  20. 心虫病《中医词典》
  21. 心电向量与综合心电向量《物理诊断学》
  22. 心掣《医述》
  23. 心电轴及心脏转位《物理诊断学》
  24. 心掣《中医词典》
  25. 心疔《中医词典》
  26. 心掣《圣济总录》
  27. 心动《医学纲目》
  28. 心常有余《中医词典》
  29. 心动过缓《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30. 心瘥《中医词典》
  31. 心动过速《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物理诊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