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期前收缩
窦房结以下的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抢先发出冲动而激动心脏,称为期间收缩,又名过早搏动。按起源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及室性,以室性最常见,房性次之,心电图特点如下:
1.室性期前收缩
(1)提前出现QRS波群及T波,其前无P波。
(2)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呈宽大畸形、时间为>0.12s、并有继发性T波改变(T波方向与QRS波的主波方向相反)。
(3)室性期前收缩后有一完全性的代偿间欺(即期前的QRS波群前后两个R-R间隔之和等于两个正常的R-R间隔)。图14-8-10。这是由于室性早搏只能逆传至房室交界区,未能干扰窦房结激动的产生。室性早搏在房室交界区形成逆行性隐匿传导,产生不应期,使早搏后第一个窦激动遇此不应期而不能下传至心室。但若窦性心律比较缓慢,早搏恰巧落在二次窦性搏动之间,则不影响其前后的窦性搏动而无代偿期,称为插入性室性早搏。图14-8-11。
室性早搏可呈规律性出现,若在每一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早搏,连续发生三次者,称二联律;若在每一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两个早搏,或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早搏,称为三联律。早搏的偶联间期(早搏的R波与其前窦性搏动的R时距)相等为单源性早搏,如不相等且在同一导联上各个早搏的形态不同,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图14-8-10室性早搏
图14-8-11室性期前收缩呈插入型
图14-8-12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
2.房性期前收缩
(1)提前出现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稍有差异。
(2)P-R间期≥0.12s。
(3)期前P波后的QRS波群通常正常(室上性型)如在P波后未继之出现QRS波群即为房性早搏未下传。
(4)房性早搏后多前有一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提前P波的前后二个P-P间隔之和较两个正常的P-P间隔之和为短)。此系房性早搏常可逆传至窦房结而干扰了窦房结原来的节奏。
房性早搏下传时,可能正遇房室交界区或/和心室的相对不应期,则可引起P-R间期延长和/或QRS波群室大畸形(称为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图14-8-14
3.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1)提前出现的QRS-T波群,其形状与窦性心律中的QRS波形基本相同。
(2)提前的QRS-T波群前无直立P波,若有P波则为逆行,可在QRS波之前(P′-R<0.12s)、可埋于QRS波之中(P′-R间期为零)、或在QRS波之后(R-P′<0.20s)图14-9-15A、B。
(3)常具有完全性代偿间歇。这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交界性兴奋不易逆传至窦房结,故窦房结节律大多不受交界性期前收缩影响。
图14-8-13房性期前收缩形成三联律心电图一例
导联中每隔两个窦性激动P QRS T波后即出现一房性期前收缩形成三联律
图14-8-14房性收缩及房性期收缩伴内差异性传导
图14-8-15A 交界性期前收缩(逆行P波与期前的QRS波相重迭)
图14-8-15B 交界性期前收缩(逆行P波发生于期间QRS波之后)
期前收缩临床意义的评价比较困难,它可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如情绪激动、饱餐、过劳和烟茶过量是引起期前收缩的常见原因、其他心外疾患(胃肠疾患、胆囊炎急性感染)亦很常见,无重要临床意义。但若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人,尤其是心功能不全者则易引起严重的后果。一般来说,偶发的期前收缩,发生在无心脏病的年青人,多无严重性,频发的(每分钟>8次),多源性的期前收缩常为病理性表现。急性心肌梗死时发生室性早搏常是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颤动的预兆。频发而多源的房性早搏常是心房颤动的前奏。

- 期前收缩《物理诊断学》
- 期门《针灸学》
- 期嗣保胎论《古今医鉴》
- 期门《中医词典》
- 期颐饼《医学衷中参西录》
- 期门《针灸大成》
- 漆《本草纲目》
- 朞(jī,音基)日《中医词典》
- 漆《本草备要》
- 柒紫《名医别录》
- 漆《本草撮要》
- 柒紫《证类本草》
- 漆疮《中医名词词典》
- 柒紫《新修本草》
- 漆疮《圣济总录》
- 柒紫《千金翼方》
- 漆疮《中医词典》
- 七字真言《达摩洗髓易筋经》
- 漆疮《新修本草》
- 七子丸《明目至宝》
- 漆疮《医学纲目》
- 七子散《备急千金要方》
- 漆疮《医宗金鉴》
- 七椎《中医词典》
- 漆疮《幼幼新书》
- 七转灵应丹《冯氏锦囊秘录》
- 漆疮《证治准绳·疡医》
- 七制香附丸《奇方类编》
- 漆疮《普济方·针灸》
- 七制香附丸《目经大成》
- 漆疮《保婴撮要》
《物理诊断学》
- 问诊与症状学
- 第一章 问诊(采集病史)
- [附] 各系统问诊参考提要
- 第一节 颜面(缺)
- 第二节 疼痛
- 第三节 咳嗽与咳痰
- 第四节 咯血
- 第五节 呼吸困难
- 第六节 呕血与便血
- 第七节 腹泻
- 第八节 恶心与呕吐
- 第九节 黄疸
- 第十节 水肿
- 第十一节 紫绀
- 第十三节 排尿异常
- 第十四节 出血倾向
- 体格检查
- 第三章 体检的基本方法
- 第四章 一般检查
- 第五章 头面部
- 第六章 颈部
- 第七章 胸部及肺
- 第八章 心脏及外周血管
- 第九章 腹部
- 第十章 外生殖器及肛门检查
- 第一节 外生殖器检查
- 第二节 肛门与直肠
- 第十一章 脊柱与四肢
-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检查
- 器械检查
- 第十三章 几种常用诊疗操作方法
- 第十四章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
- 第一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 第二节 心电向量概念
- 第三节 心电图导联及心电轴
- 第四节 正常心电图
- 第五节 心室肥厚及心房肥大
- 第六节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 第七节 心肌梗死
- 第八节 心律失常
- 一、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心电生理
- 二、心律失常的概念与分类
- 三、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
- 第九节 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及临床应用
- 第十五章 超声诊断
- 第一节 基本原理及仪器简介
- 第二节 临床应用
- 第十六章 核医学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核医学检查法
- 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核医学
- 第四节 消化系统及肿瘤核医学检查方法
- 第五节 泌尿生殖系统核医学检查法
- 第六节 骨显像
- 第七节 神经系统核医学检查法
- 第八节 血液和淋巴系统核医学检查法
- 第九节 肺显像
- 第十七章 内镜检查
- 第十八章 肺功能测验
- 诊断步骤与病历书写
- 第十九章 诊断步骤
- 第二十章 病案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