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总辨

《伤寒指掌》书籍目录

伤寒书者.每于三阴或热或寒之故.都模糊过去.即有传经直中之分.亦非仲景本旨.此处不明.何以临症.用陈鄙见.质诸高明.

一、三阴.有阳经注入之邪.有本经自感之邪.注入之邪.则传变不一.阳主动也.自感之邪.则在本经.阴主静也.

邵评∶传经自受.是邪入三阴之两大法门.

一、三阴.世都以传经直中分两门.传经悉指为热.直中悉指为寒.此说似是而实有未尽者.夫传经.即邪从三阳经传入.直中.即本经自受之风寒也.盖邪之传入三阴.热症固多.而寒症亦间有.本经中寒.固无热症.而中风亦能发热.未可以此分寒热了之.其症细述于左.

邵评∶不可以传经自受.分其寒热者.以阴经寒邪.不能发热.阴经风邪.亦有发热也.

一、邪从阳经注入三阴.则或为热症.或为寒症.如邪入太阳.先作郁热.以次传入阴经.则为热症.或邪在太阳.不及郁热.即入少阴.而现少阴形证.则为寒症.或太阳之邪.即入少阴.

而仍带太阳标病.则为先寒后热之症.或太阳之邪.不传阳明少阳.便入三阴.随其人之体质虚实.

脏腑寒热.则从阴化为寒症.从阳化为热症.或风温之邪.从三阳入阴经.则无不为热症.凡三阴篇内.所称转属阳明.而用承气等汤.皆阳经传入之热症也.

邵评∶邪入三阴.或寒或热之故.分别详明.

一、三阴自受之邪.各有中风中寒之症.三阴中风.则能发热.以风属阳邪故也.三阴中寒.则不能发热.以寒属阴邪故也.即少阴有反热之症.亦必带太阳标病而然.后人但知传入三阴为伤寒.不知三阴自感.亦伤寒也.故于本经中风发热.便误认为传经标病.以本脏中寒无热.即指为直中阴症.讵知桂枝汤为表之里药.固能兼治三阴自感之风邪.

而理中四逆等汤.本治三阴自感之寒邪也耶.盖风寒六气之伤人.或入于阳.或入于阴.原无一定.

但值何经之虚而治之.不得专以太阳为受邪之始也.故三阴固有阳经注入之症.亦有本经自感之症.均属伤寒.不必另立名目也.兹于三阴经中无直中之条.非略也.正不敢蛇足耳.

邵评∶三阴自受寒邪.不能发热.三阴自受风邪.亦能发热.不可因其有热.误认为阳经传入之热症也.

惟三阴自受风邪.宜桂枝汤和表.自受寒邪.用理中四逆温里.

一、三阴自受之邪.论中有可历指而见者.如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此太阴中风也.如太阴病.腹满而吐.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此太阴中寒之症也.如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此即少阴中风欲愈之脉也.至于少阴中寒.宜汗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当温者.附子四逆等汤是也.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此即厥阴中风欲愈之脉也.厥阴中寒.即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是也.阅少阴厥阴篇内.止有中风欲愈之脉.并无未愈之证治者.必有阙文也.

邵评∶此论三阴自受风寒脉症治法.分别精细.

一、三阴篇内.惟少阴有大承气急下三症.而太阴厥阴篇内.并无承气之条.奈何后人反称邪在厥阴.三承气选用.夫承气.本阳明胃药.少阴用承气者.盖因肾水一亏.胃土燥实.病已转属阳明.故急下以存阴液.仲景述厥阴病云.下之利不止.此厥阴忌下之明戒也.焉有邪在厥阴.

反用承气之理.圣训具在.是非自见.

邵评∶论三阴热邪结实.可用承气攻下之法.否则切不可用之理.分别甚精.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指掌》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指掌》书籍目录
  1. 三阴总辨《伤寒指掌》
  2. 三阴治法《四圣悬枢》
  3. 三友丸《目经大成》
  4. 三阴治法《四圣悬枢》
  5. 三元《中医词典》
  6. 三阴之开合枢《思考中医》
  7. 三月《急救广生集》
  8. 三阴下症《医学读书记》
  9. 三月胎形《女科旨要》
  10. 三阴无传经论《伤寒六书》
  11. 三月胎形《竹林女科证治》
  12.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13. 三月胎证《竹林女科证治》
  14.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医宗金鉴》
  15. 三月养胎《竹林女科证治》
  16. 三阴三阳幽明分至《类经》
  17. 三增茴香丸《是斋百一选方》
  18. 三阴三阳名义一《读医随笔》
  19. 三折肱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辨《友渔斋医话》
  20. 三阴三阳名义三《读医随笔》
  21. 三着《中医词典》
  22. 三阴三阳名义二《读医随笔》
  23. 三诊六变与尺相应《类经》
  24. 三阴三阳脉证《伤寒六书》
  25. 三证合参《医医小草》
  26. 三阴三阳歌《针灸聚英》
  27. 三症辨治《济生集》
  28. 三阴三阳传入歌《伤寒百证歌》
  29. 三之气《中医词典》
  30. 三阴三阳传病证《伤寒总病论》
  31. 三之气《儒门事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