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
《灵枢·邪客篇》帝曰∶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营卫流行,义理已详营卫经络门。卫气昼行于阳,如日行天,夜行于阴,如日入地,此人身阴阳应天地之阴阳而流行也。今厥逆之气客于脏腑,与卫气格拒,卫气不得入阴,则阴阳不交,而阳独盛于外,阴分之气虚,阴虚阳盛,故目不瞑也。厥气者,或因外邪,或因内伤,致阴阳厥逆不和,通名厥气。故凡内伤、外感之病,皆有不寐者,必审其因而治之,方能见效也。
帝曰∶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帝曰∶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脾胃为中土,阴阳升降之道路也。阳根于阴而主升,脾为阴而气升也,升者,由内而行外;阴根于阳而主降,胃为阳而气降也,降者,由外而内联。卫气不得入于阴,是外气不能行于内者,由胃气不得通降故也。饮以半夏汤,通降胃气,则阴阳交通,其卧立至。取长流水而又扬之万遍,取其清,炊以苇薪猛火者,用其轻扬滑利而流走,以通壅滞也。半夏通胃生津,秫米和脾生液,一举两得,故虽久者,三饮可已也。此交通阴阳之法,而从脾胃主治者,以脾胃统一身之阴阳也。
《素问·病能论》帝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此言卧有所不安,即不成寐也。以思虑情欲而伤脏,其精神有所之之处,执着不释,故卧不得安。如将执着之心寄放,则自安矣。但未知其所执何事,所伤何脏,如思则气结而伤脾、怒则气逆而伤肝之类,故人不能悬揣其病,必问其所因而治之也。

- 不寐《灵素节注类编》
- 不寐《古今医案按》
- 不寐《儒门事亲》
- 不寐《顾松园医镜》
- 不寐《医学摘粹》
- 不寐《万病回春》
- 不寐《医学摘粹》
- 不寐《保婴撮要》
- 不寐《回春录》
- 不寐《古今医鉴》
- 不寐《冷庐医话》
- 不寐《张聿青医案》
- 不寐《奇效简便良方》
- 不寐《临证指南医案》
- 不寐《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不寐《寿世保元》
- 不寐《邵兰荪医案》
- 不寐《证治准绳·幼科》
- 不寐《也是山人医案》
- 不寐《医述》
- 不寐《针灸学》
- 不寐《中医词典》
- 不寐(附欠)《医述》
- 不寐《景岳全书》
- 不寐案《丁甘仁医案》
- 不寐《医学集成》
- 不寐案析《名师垂教》
- 不良统计表的修改举例《医学统计学》
- 不寐多困《中医词典》
- 不良体质的养生《中医养生学》
- 不寐多困《幼科铁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