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噎膈
【脉】
涩小,血不足;大而弱,气不足。
【因】
血虚(血,阴血也。主静,内外两静,火则不能生焉),脏腑之火起,气虚(气,肺金生水,制火则不起),脏腑之火炽。而或因金水二气不养,或阴血不生,肠胃津涸,传化失宜;或因痰膈妨碍升降,气不交通,皆食入复出,谓之膈噎。即翻胃也,噎病也。
大概因血液俱耗,胃脘亦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食,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难尽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膈,亦名翻胃,大便秘少如羊矢。名虽不同,病本一也。
张论 三阳结谓之膈。三阳,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者,结热也。小肠结热,则血脉燥;大肠结热,则后不通;膀胱结热,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则反而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宜先润养,因而治下。或涎痰上阻,用苦酸微微涌之。
【证】
《三因》有五噎∶
忧噎者,遇天阴寒,手足厥冷,不能自温。
劳噎者,气上膈,胁下支满,胸中填塞,故背痛。
思噎者,心怔悸,喜忘,目视KT KT 。
食噎者,食无多少,胸中苦塞痛,不得喘息。
五膈
忧膈者,胸中气结,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短气。
思膈者,中脘食满,噫则酸心,饮食不消,大便不利。
怒膈者,胸膈逆满,噎塞不通,呕则筋急,恶闻食臭。
喜膈者,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四肢倦重,身常发热,胸痛引背,食少。
【治法】
宜以润养津血,降火散结,万药万全。
有人血耗,便如羊矢,病反胃半年,脉涩而不匀,不大便八九日。先以甘蔗汁煎六君子汤加附子、大黄与之,伺便润,令以牛乳服之。
秘方 治膈噎。
气虚加四君;血虚加四物。
胡荽丹 治反胃气。
乌鸡(一只,令净)
胡荽子入鸡,缝之,煮熟食之,渐尽。不得,再一只鸡妙也。

- 噎膈《脉因证治》
- 噎膈《友渔斋医话》
- 噎膈《中医内科学》
- 噎膈《丹溪手镜》
- 噎膈《叶天士医案精华》
- 噎膈《脉症治方》
- 噎膈《药症忌宜》
- 噎膈《医学心悟》
- 噎膈《灸法秘传》
- 噎膈《医学摘粹》
- 噎膈翻胃辩《医旨绪余》
- 噎膈《医学摘粹》
- 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医学传心录》
- 噎膈《证治汇补》
- 噎膈翻胃总括《医宗金鉴》
- 噎膈《古今名医汇粹》
- 噎膈翻胃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 噎膈《古今医案按》
- 噎膈反胃《临证指南医案》
- 噎膈《张聿青医案》
- 噎膈反胃《灵素节注类编》
- 噎膈《医学正传》
- 噎膈反胃《时方妙用》
- 噎膈《医学衷中参西录》
- 噎膈反胃《也是山人医案》
- 噎膈《张氏医通》
- 噎膈反胃本于阴枯阳结论《叶选医衡》
- 噎膈《凌临灵方》
- 噎膈反胃论治《类证治裁》
- 噎膈《中医词典》
- 噎膈反胃脉候《类证治裁》
《脉因证治》
- 作者:朱丹溪 朝代:清 年份:公元1279-1368年
- 缪序
- 卷一
- 卷二
- 十四、热
- 十五、吐衄下血
- 十六、下利
- 十七、泄
- 十八、自汗头汗
- 十九、淋(附小便不禁 肾脏风)
- 二十、头目痛(附脑痛、眉骨痛)
- 二十一、眩晕
- 二十二、心腹痛
- 二十三、腰痛(附腰胯肿痛、腰软)
- 二十四、肩背痛(附腰髀痛)
- 二十五、胁痛(附身体痛)
- 二十六、逆痰嗽
- 二十七、喘(附哮)
- 卷三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