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辨阴阳脏腑脉象病证

《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曰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

此亦言两手之脉现病状也。盛滑坚者,浮按盛而滑,沉按则坚,此外邪盛,而脏腑之气不得舒和,而脉坚实,故曰病在外也;若小者,浮按不足,沉按则实而坚,此邪在腑脏,故曰病在内;是阴邪结于阴分也。其小弱而涩者,气血两伤,故知其为久病,然比小实坚之脉为吉,凡脉而至坚硬者,非难治之痼疾,即伤本元之重病也;若滑浮而疾,此外感邪热,元气未伤,故知其为新病也。脉急者,无柔和之气,此阴凝之邪,故有疝瘕、少腹痛之病也;脉滑曰风者,是内风挟痰,若外风,其脉必浮也;涩者,寒湿滞于血脉而为痹也;缓而滑者,热邪伤中,故脉纵缓而滑,有力则为热病,无力则为痿病;盛而紧者,阴邪积滞于中,必胀满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已。

搏坚而长者,弦强有力,肝邪乘心也,心主血,肝藏血,舌为心苗,肝主筋,血少则筋急,《经筋篇》言,手少阳之筋转,则舌卷,故病舌卷不能言也;若其脉软而散者,血伤气耗也,消环二字必有错讹,《甲乙经》作消渴自已,盖血伤气耗,津液不生,当病消渴,然脉既软散,心火已微,但静养自愈也。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

肺主气,肝藏血,脉搏坚而长者,肝邪横逆犯肺,血随气升而唾出也;若其脉软而散者,肺气大伤,腠理开泄,当病大汗淋漓,如水灌身,至令不能还复,以津气外散而发越也。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肝脉搏坚而长者,弦硬有力也,肝邪盛,色当青,乃反不青,是因坠跌,若搏击伤血,血瘀结于胁下,胁为肝之部位,血瘀,则气逆中焦,升降不利,故喘而气逆也;若其脉软而散,则气血两伤,色当枯瘁,今反润泽而明者,因水饮漫溢,经气不循轨路,故脉软散,由渴时暴多饮,遂易入肌皮之内,溢于肠胃之外,将有肿胀之变也。上编云∶肝脉微缓为水瘕痹,涩甚亦为溢饮。大抵微缓涩及软散,同为虚弱之脉,但观其色,如枯瘁不泽,则非水溢之病矣。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

肝火邪乘胃,胃脉搏坚而长,故其色赤,髀者,胃经所行之部,火邪流于经,其髀痛如打折也;其脉软而散者,胃气伤,食而不能消化,反加黄瘦,病名食痹也。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 肿,若水状也。

脾脉本应柔缓,乃反搏坚而长,是木横土困,故面黄,其无力鼓运,则病少气也;其脉软而散,面无色泽者,是脾土衰,而气下坠,故足 肿,若水状而非水病,如水邪色必泽而明。此当大培脾土,其肿可渐消也。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少血,至令不复也。

肾藏天一真水,其脉沉实柔滑,反现搏坚而长者,水亏不能涵木,木盛火炽,火又生土而并旺,故现黄赤之色,土本克水,腰者肾之府,肾水亏极,故腰痛如折也;其脉软而散者,精血少而气亦耗,故脉软散,至令不能复元也。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疝者,俗名小肠气也。牡,阳也。小肠心之腑,经络相通,而为表里,寒邪客于小肠,而心脉现紧急之象,以心为阳脏,小肠为之使,故病形现于少腹,小肠所居之部也。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帝曰∶病成而变何谓?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病,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胃司纳谷消化,以生气血,其脉实者,邪积而食不消,故脘中胀满也;脉虚,则气虚下陷,而为泄泻,此虚实两病也,至其病变,如风客于表,则营卫不和,而成寒热之病,以卫气生于胃也;邪火内蕴,则成瘅,瘅者,善能消食,而反瘦削,名中消病也;胃气以下行为顺,胃者,阳明也,阳明行气于三阳,或邪气阻格,使三阳之气厥逆,成巅顶疼痛之病,即前文所云∶上实下虚,成厥巅疾也;若风邪客于胃,风性疏泄迅利,谷食不及消化而即下泄,病名飧泄也;如风邪入于血脉之中,闭而成热,胃为水谷之海,而主肌肉,邪热水湿蒸腐血脉,渐致肌肉溃烂,痛痒相兼,名为疠风,俗名大麻风,最为恶病也。是故病变不可胜数,要在明阴阳五行生化、八风邪正虚实而已。

《素问·大奇论》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心肝肾,皆统营血者,三部之脉,或有一部小而急者,皆为营血内结,成有形 瘕也。盖营行脉中,以其闭结,故脉小不能鼓,按之则急强不和也。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肾主寒水,肝主风木,肾肝两脉俱沉者,木沉水中,病名石水,少腹按之必坚,此阳衰水中无气,阴凝如石而不化也;肾肝俱浮,则风胜而水从风鼓,病名风水也,肝肾并虚,则水涸木枯,生气竭矣,故死;肝肾并小而弦者,水亏不能涵木,虚风内动而欲惊,肝主惊故也。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

疝者,或由风寒,或由湿热,自腑及脏,牵连筋脉,肝主筋,故不离乎肝邪,而肝肾同源,故脉象相同,此言脉搏急者,风寒之邪多绞痛也,其言 疝者,顽木不痛,湿热之邪也,方书多种,已详明之。今肾肝心肺之脉皆搏急,谓急强不和,是风寒之邪,故其部位不同而邪则同,故病同,然心疝为小肠病,如上文所云,则肺疝为大肠病可知矣。

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

三阳者,太阳也,三阴者,太阴也,瘕者,假物成形也,故其脉急,皆邪气闭结,结于阳为瘕,结于阴为疝,邪同而病异也;二阴者,少阴也,脉急者,风寒之邪乘心肾,故为痫厥,是抽搐昏厥,不省人事也;二阳者,阳明也,脉急者,木邪乘胃,所谓闻木音则惕然而惊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灵素节注类编》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1. 辨阴阳脏腑脉象病证《灵素节注类编》
  2.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伤寒论》
  3. 辨阴证阳证《内外伤辨》
  4. 辨阴阳俱浮《中医词典》
  5. 辨阴证阳证《中医外科学》
  6. 辨阴喉症诀《喉舌备要秘旨》
  7. 辨饮食《医理真传》
  8. 辨阴寒证《痘疹心法要诀》
  9. 辨婴孩螳螂子雪口疳梅花疳论《疡科心得集》
  10. 辨阴寒证《医宗金鉴》
  11. 辨痈疽疖《外科理例》
  12. 辨疑似《证治准绳·幼科》
  13. 辨痈疽阴阳浅深缓急治法《外科精要》
  14. 辨疑似《冯氏锦囊秘录》
  15. 辨痈疽晕《中医词典》
  16. 辨疑似《冯氏锦囊秘录》
  17. 辨痈与疽治法《外科理例》
  18. 辨医者急收功遗后患论《眼科阐微》
  19. 辨涌泉疽足底疔论《疡科心得集》
  20. 辨医书音义《吴医汇讲》
  21. 辨用老君神明散东坡圣散子《松峰说疫》
  22. 辨夜啼《幼科铁镜》
  23. 辨幽痈赫痈冲疽论《疡科心得集》
  24. 辨药宜忌论《眼科阐微》
  25. 辨有脉无脉《诊脉三十二辨》
  26. 辨药大略《医学真传》
  27.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28. 辨药病不相主对《活幼心书》
  29. 辨鱼肚毒腓疽黄鳅痈论《疡科心得集》
  30. 辨夭疽锐毒虚实论《疡科心得集》
  31. 辨鱼口便毒论《疡科心得集》

《灵素节注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