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暑疟

《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素问·疟论》帝曰∶夫 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何也?岐伯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 鼓颐,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冻饮料。帝曰∶何气使然?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 鼓颐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冻饮料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起于毫毛伸欠者,毛竖、伸尸、呵欠,疟发之状也。人身表阳内阴,上阳下阴,气血周流,阴阳交通,则安和无病。疟邪由伤暑热水气,又遇风寒,并客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营气所舍之地,故邪与气血混合,以致阴阳互相格拒,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寒则寒极,热则热极。盖水火者,阴阳之征兆,寒热者,水火之体性,人身阴阳不和,即水火相争,故有寒热之变现也。邪与卫气并居,卫气昼出阳分,夜入阴分,一日出入一次,故邪随之内外逼迫,而病日发一次。其邪入深,而间一、二日发者,下衣冠文物之。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邪在卫分,则随卫气出入而病发。其深舍于阴分者,欲与阳争,而阳行迅利,阴邪迟钝,故不得即出,其病间日而发也。盖阳如日而行速,阴如月而行迟,造化自然之理也。

帝曰∶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邪之客于身也,本无定处。上明邪客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与卫气并居,则日发一次,邪入阴分,则间日一发,俱无早晏。此节言邪气先客于脊背者,因卫气每日必有大会风府之时,卫气至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脊背之邪气乘虚而入风府,与卫气相遇则病发也。然卫气会于风府而有定时,以其循度而行也,若邪入风府,风府督脉穴也,因从脊骨而下行,每日下行一节,故与卫气相遇日迟,而病发日晏也。至二十五日,邪气下至尾骨,二十六日,入注于脊内伏膂之脉,从上而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因邪气日高,则与卫气相遇日早,故病发日早也。此以邪气流行而病发有早晏,与前之邪与卫气并居者不同。由是可知疟邪伏于血气之中,如遇卫阳冲动而后病发,其邪深入阴分而发日迟者,为难愈也。即此推之,经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者,良以冬为极阴之令,寒为至阴之邪,以阴加阴,故隐伏而不觉,至春阳气升发,则人身之气相应而动其邪,则温病发,是寒邪随天地之气而变温也。吴又可不明此理,反以经语为非,可谓愚而好自用者。盍思疟邪隐伏时,而亦全然不觉乎!阴阳变化,微妙无穷,苟不悟其至理,安可凭臆妄断哉!

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此又申明间日一发之理也。夫阳动阴静,自然之性,故邪在阳分,则动而易发,邪在阴分,则伏而不觉,必待阳气冲动,与卫气皆出,则病发。其道远行迟,不能日与卫气皆出,故间日始发也。其有间两日而发者,邪伏更深矣。然邪必外发而随阳疏泄,始能渐衰,故其深伏阴分者,淹缠难愈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帝谓卫气日会于风府,而亦由节下行,如邪与卫气未遇于风府,其病亦日作者奈何。岐伯言人有虚实不同,故邪必乘虚而入,各异其处,则不得皆当其风府之穴也。上文言其发病日晏、日早者,因邪先客于脊背,乘卫气至风府穴,而腠开邪入则病发。如其邪客头项,或中于背,或中腰脊,或中手足,皆无定所,必以卫气周行所至,与邪遇合则病作。故风邪无常客之府,其卫气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因入,与卫气所合之处,则为其府,不必定在风府之穴也。由此可知,人身营卫气血周行,自有常度而不改变,其邪之中人,既无定所,而又流传各处,故其病变多端,经文可谓详尽义理矣。

帝曰∶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此更明同由外邪而发病不同之理也。凡感风邪,则身热头痛,而邪常留其处,必服药汗出乃已,既已即不复发,以其邪去也;疟病发后休歇,歇后又发者,以其邪随经络流行,混于血气之中,沉以内薄,故不之觉,遇卫阳之气冲动乃发,而卫气周行表里,与邪相离,则邪仍伏而病休歇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灵素节注类编》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1. 暑疟《灵素节注类编》
  2. 暑疟《医述》
  3. 暑疟《时病论》
  4. 暑疟《中医词典》
  5. 暑疟《儿科萃精》
  6. 暑疟《时病论歌括新编》
  7. 暑气《中医词典》
  8. 暑疟《中医名词词典》
  9. 暑气呕吐《中医词典》
  10. 暑疟《时病论歌括新编》
  11. 暑气呕吐《症因脉治》
  12. 暑命名之别《温病正宗》
  13. 暑热《中医名词词典》
  14. 暑迷《中医词典》
  15. 暑热《中医词典》
  16. 暑门要药《冯氏锦囊秘录》
  17. 暑热《医学传灯》
  18. 暑门(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19. 暑热《临证指南医案》
  20. 暑门《寿世青编》
  21. 暑热《医学启源》
  22. 暑门《医方考》
  23. 暑热脉论《三指禅》
  24. 暑门《张氏医通》
  25. 暑热湿《校注医醇剩义》
  26. 暑脉案《类证治裁》
  27. 暑热泻《中医词典》
  28. 暑令疡毒小疖《外科心法要诀》
  29. 暑热与火而言《温病正宗》
  30. 暑令疡毒小疖《医宗金鉴》
  31. 暑热证《中医名词词典》

《灵素节注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