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脉太过不及中外异病

《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素问·玉机真脏论》岐伯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满。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气之流行,生化万物,肝应东方之木,其气柔嫩,故脉软弱,轻虚而滑,滑者,流动也,端直以长而象弦,阳气调达也。凡五脏之脉,各有本脏之形,而春令弦象,为应时之平脉也,夏秋冬皆然。若脉气之来,不轻虚而实,不柔和而强,此为太过,病在外者,外邪乘之,肝气郁逆,故令人善怒,风性上摇,故忽忽眩冒,为巅顶之疾,谓目眩昏冒,巅顶掣痛,以肝经之脉上顶,与督脉相会也;若其气来,不实而微,是为不及,而中虚之病,乏阳和生气,三焦水道不宣,上则胸窒,痹痛引背,下则两 及胁虚满,经所云∶脏寒生满病也。须用补阳以和阴,不可作实痛实满而用攻散也。 者,胁下软处,皆肝经所行之部也。

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为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为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阴阳生化之机,无非升降出入。夏令阳气升浮出外,故万物盛长,人身之气应之,故脉气升多出多,为来盛,降少入少,为去衰,而其形如钩也。若来去皆盛,为太过,心火感召外火,火邪劫烁津液而肤痛,热邪弥漫营卫,如水之浸淫于周身也;若脉气来不盛,去反盛,是升出少,而降入多,其阳内虚,心气不足以荣养,故心烦不宁,中虚津液不化,气滞痰凝,上见咳唾,下则时泄秽气,此因火虚,而脾土不实也。

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为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为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秋令阳气下降入地,万物成实,夏脉之浮洪,转为轻浮,来急者,收束绷急之象,去散者,阳气下降之象,以其浮部轻虚,故名毛脉。若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本有内热,外凉收束,故中央坚,为太过之脉,令人肺气逆而背痛,愠愠然者,郁闷不快之状也;其气来毛而微者,按之虚微无力,此为不及之脉,病在中气虚,故喘息,而呼吸少气且咳,气虚不能摄血,随咳而出,喉下闻痰阻之病音也。

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为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为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解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冬令阳气尽入于地,万物归藏,故脉气之来沉以搏,是浮按不足,沉按有力也。阳藏而营运于内,故名营,以沉部有力,故又名石脉也。若其气来如弹石,则少柔和之气,此为太过之脉,病在外者,精伤阳气外露不固,故经脉懈弛,病名解 ,而脊脉痛,元气耗散,故少气不欲言也;其去如数者,降入之气速,则鼓动之力弱,此为不及之脉,病在中,心悬如饥者,中气空虚,心少主宰,如悬宕似饥,而又不能食也, 中清冷,脊痛,者,软腰,脊属督脉,皆肾虚肝郁,故少腹满,小便变其常,或短或涩,乃下焦气化无权也。此两证,皆内伤之病。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其来如水之流者,此为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为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弦钩毛石之脉,合春夏秋冬之气,其有逆从变异,即可验病之吉凶。惟脾土居五行之中,故为孤脏,鼓运输布胃中水谷精气,以灌溉上下四旁,故凡弦钩毛石之脉,皆以和缓之象为本者,是脾胃之气,故云其善处不可得见也。恶者,其脉来如水之流者,柔弱太过,即前所云∶弱多胃气少之病脉也,盖弱则不能输布胃气,以达四肢,故四肢无力,不能举也,其气有升降,而无出入,故如水之流,则无鼓动之力矣;其脉来如鸟之喙者,坚锐动数,是柔缓之气不及也,因而升降不调,清浊淆混,则九窍不能通利,内外壅滞,故名重强,谓邪实也。此柔缓之气不及,与上之柔弱太过,皆未得脾胃中和之气而致病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灵素节注类编》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1. 辨脉太过不及中外异病《灵素节注类编》
  2. 辨脉平病死旺之象《灵素节注类编》
  3. 辨脉提纲《温病正宗》
  4. 辨脉论《伤寒大白》
  5. 辨脉无根《诊脉三十二辨》
  6. 辨脉法正误《医宗金鉴》
  7. 辨脉形及变化所主病证法《全生指迷方》
  8. 辨脉法篇《医宗金鉴》
  9. 辨脉阴阳大法《脉经》
  10. 辨脉法(胎产须知)《古今医统大全》
  11. 辨脉阴阳四时逆从病状《灵素节注类编》
  12. 辨脉法《伤寒论》
  13. 辨脉有亢制《诊脉三十二辨》
  14. 辨脉法《银海指南》
  15. 辨毛发《医学摘粹》
  16. 辨脉法《白喉全生集》
  17. 辨梅核气喉喑论《疡科心得集》
  18. 辨脉不见《诊脉三十二辨》
  19. 辨面色论《重楼玉钥》
  20. 辨脉病生死《灵素节注类编》
  21. 辨明伤寒时疫《温疫论》
  22. 辨脉《医述》
  23. 辨明致妄之由(易去惊字)《幼幼集成》
  24. 辨脉《内外伤辨》
  25. 辨木舌舌衄论《疡科心得集》
  26. 辨脉《白喉条辨》
  27. 辨目色《医学摘粹》
  28. 辨络色《医学摘粹》
  29. 辨耐修药表并药忌《白喉条辨》
  30. 辨络脉《中医词典》
  31. 辨男女脉法《女科秘要》

《灵素节注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