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梁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 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有形之邪,内伏横亘如梁,故名伏梁。盖一身皆肿为风,风邪与气血胶结成形而内伏,为风肿之根也。因其邪气溢于大肠,滞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动之者,谓用针以动经气,不能抉其根,反使邪气溢于膀胱,以成蓄水溺涩之病,则当用药内治可知。然所谓病入膏肓,其危重亦可想见矣。
《素问·腹中论》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挟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此亦名伏梁者,以其同前证之形状,而病邪有异,但少腹盛而身不肿也。然其邪积裹大脓血,成肠胃痈,病已危害,故不可切按治之,每切按致死也。此在下因近二阴,必有脓血下出,若居脐上,迫胃脘而生于膈,则近心肺,而脓血不得下出,故为逆,居脐下为从也。治之勿可妄动而亟攻夺,亦可设法导其脓血下行而已。考《刺法论》并无伏梁证,未知其故。《灵枢·经筋篇》曰∶手少阴之筋,其病内急,心承伏梁。其成伏梁,吐脓血者,死不治。其义大同。

- 伏梁《灵素节注类编》
- 伏梁《医经原旨》
- 伏梁《金匮翼》
- 伏梁《类经》
- 伏梁《药症忌宜》
- 伏梁《医述》
- 伏梁《灸法秘传》
- 伏梁《中医词典》
- 伏梁病《黄帝内经太素》
- 伏梁《圣济总录》
- 伏梁候《诸病源候论》
- 伏梁《中医名词词典》
- 伏梁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伏连方五首《外台秘要》
- 伏苓《神农本草经》
- 伏连《中医词典》
- 伏龙肝《本草纲目》
- 伏惊《儒门事亲》
- 伏龙肝《雷公炮炙论》
- 伏瘕(虙瘕)《中医名词词典》
- 伏龙肝《千金翼方》
- 伏瘕《金匮翼》
- 伏龙肝《药笼小品》
- 伏瘕《儒门事亲》
- 伏龙肝《本草经集注》
- 伏瘕《中医词典》
- 伏龙肝《新修本草》
- 伏鸡子根《证类本草》
- 伏龙肝《本草衍义》
- 伏火二气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伏龙肝《汤液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