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脉象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绝而至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此表五脏脉象之神理也。五脏具五行之性,而五行由阴阳气化,流行生旺,而成形象,故五脏之气现于脉者如此。鼓一阳者,脉形之鼓动,如《阴阳离合论》所云∶搏而勿浮,命一阳也,钩者,阳升多,阴降少,阳升则浮出,阴降则沉入,故其形如钩之微曲向下,动转圆活而主夏,心之脉象也;鼓一阴者,如所云∶搏而勿沉,命一阴也,毛者,阳微降,阴微升,阳降则收肃,阴升则微鼓,故如毛之在皮,浮而柔软,主秋,肺脉之象也,鼓阳胜急者,鼓动之阳较胜而略急,如弦线,乃阳初升,主春,肝脉之象也;鼓阳绝而至者,轻按其鼓动之形,绝无阳象,重按而纯阴气至,其阳下伏,如石沉水也,主冬,肾脉之象也;夫阴阳升降出入,是二气相交相生,必由中土经过,互相往来,如水之溜,故言阴阳相过曰溜,即脾胃之脉象也。溜者,中和柔缓之象,现于弦钩毛石之中,乃为胃气无病之脉,犹土旺四季而不独主一时,故曰其善处不可得见,以其在心肾肺肝之中也。
《灵枢·根结篇》曰∶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以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营行脉中,阴阳十二经脉流行,凡一昼夜五十周于身,以营运五脏之精气,而五脏皆受水谷之精气充养者也,故持其寸口之脉,数其至数。五十动而不一代者,其气周行五脏,而不歇止也。如五十动外,及五十至内,或有歇止无一定,而迟者名结脉,数者名促脉,皆为气血郁滞之病,非死脉也。若歇止有定数,名代脉,以其气竭,不能接续,如经所云一脏以至五脏无气,可决其死期之长短也。虽不歇止,而乍数乍疏,此脾败之真脏脉,主死。因脾为中土,代行各脏之气于周身,故其本脉名代,是和缓而不歇止,若脾败不能行气于各脏,五十至内歇止而有定数,如欲求人代己,故名代脉,主死。同名代脉,其取义各不同也。其有言少阳之至,乍数乍疏者,因少阳阳气初升,未能调畅,是时令之旺脉,非彼之死脉。是故脉名同而义多不同,皆当辨别也。

- 五脏脉象《灵素节注类编》
- 五脏脉所属《备急千金要方》
- 五脏脉诊《黄帝内经太素》
- 五脏脉《古今名医汇粹》
- 五脏命分《黄帝内经太素》
- 五脏六腑之海《中医词典》
- 五脏募穴《针灸易学》
- 五脏六腑胀《针灸甲乙经》
- 五脏募穴《针灸聚英》
- 五脏六腑用药气味补泻《痰火点雪》
- 五脏募穴(聚英)《针灸大成》
-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针灸甲乙经》
- 五脏募俞穴《古今医统大全》
-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针灸甲乙经》
- 五脏内伤外应见证《读医随笔》
-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为夫妻子母《医学启源》
- 五脏逆传致病诀《慎柔五书》
- 五脏六腑头脑眼目中风《灵素节注类编》
- 五脏疟《中医词典》
- 五脏六腑脉所出《脉诀刊误》
- 五脏衄《中医词典》
-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例《疡医大全》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医碥》
-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寿世保元》
- 五脏平病死脉胃气为本《类经》
- 五脏六腑咳《中医名词词典》
- 五脏平脉《诊家枢要》
- 五脏六腑井荥俞原经合《针灸聚英》
- 五脏平脉《医学摘粹》
- 五脏六腑官《针灸甲乙经》
- 五脏平脉《明医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