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痹周痹

《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灵枢·周痹篇》帝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耶?将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 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帝曰∶愿闻众痹。岐伯曰∶此各在其处,各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按此言忽痛忽止,上下移徙者,以其邪各在一处,此痛彼止,彼痛此止,或各痛各止,互起互伏,痹处众多,故名众痹。因邪根据脉路,而脉中气血流行不住,故邪动静不常,动则痛,静则止,而经脉左右相同,故痛必左右相应,而止在近脉之处,更发更休,非能周于一身,故不名周痹也。刺之者,其痛虽止,必刺其原痛之处以去邪,勿使复痛也。

帝曰∶周痹何如?岐伯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此言邪在血脉之中,十二经脉行于周身,故名周痹。其痛上下行走,不能左右者,邪随阴阳升降之气而行,故与众痹不同。痛从上下者,其痹在上,故先刺下以泄其标,再刺其上以脱其本;痛从下上者,其痹在下,故先刺上以泄其标,再刺其下以脱其本。若众痹,邪根据脉外,脉外气宽,其邪与脉或近或远,近脉则动而痛,远脉则静而止,以其气宽,故动则必根据脉路,左右相应也。

帝曰∶此痛安生?岐伯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

上文言邪在血脉之中,血脉本居分肉之间,分肉即卫气所周行者。风寒湿邪,必先伤卫,久则侵营,而入血脉。当其由浅入深,而与卫气迫切而为沫,沫得寒而凝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作痛,痛则心神注之,心之所之,气亦至焉,故阳气随心而至痛处则热,热则寒散痛解,解则气厥而不通和,不通和,故他处之痹又发,发则又如是而痛也。经脉内通于脏,而邪则痹聚营卫,未入五内,其营卫在分肉间,故外不及于皮,因是真元之气不得行于周身,内外皆为邪痹肌肉之故,而名周痹。若以邪在血脉,而经脉周于一身,其义亦当名周痹也。至于一处痛解,而他处痹痛又发,其义理与众痹同。众痹邪痹卫分而近于脉,此则邪痹肌肉间而入血脉,故其痛发,随脉上下,而与众痹之左右相应者不同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灵素节注类编》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1. 众痹周痹《灵素节注类编》
  2. 众痹《中医词典》
  3. 众疾门《妇人大全良方》
  4. 仲贻胡公经验广育神方原序(系越水叶老人原传)。《宁坤秘籍》
  5. 众蛇螫方七首《外台秘要》
  6. 仲学辂《中医词典》
  7. 众数、中位数、百分位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医学统计学》
  8. 仲夏痹《中医词典》
  9. 重插轻提《中医词典》
  10. 仲思枣《证类本草》
  11. 重雕宋本《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叙《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2. 仲秋痹《中医词典》
  13. 重雕宋刻伤寒总病论札记《伤寒总病论》
  14. 仲气虚中满(有发明)《孙文垣医案》
  15. 重雕元刻伤寒百证歌发微论叙《伤寒发微论》
  16. 仲木内人气喘作胀《孙文垣医案》
  17. 重迭痔《中医词典》
  18. 仲明斋《中医词典》
  19. 重订凡例《外科全生集》
  20. 仲吕《中医词典》
  21. 重笃水臌证《余无言医案》
  22. 仲景用桂枝例解《研经言》
  23. 重度中毒《预防医学》
  24. 仲景阴证论例《阴证略例》
  25. 重腭《中医词典》
  26. 仲景疫病篇《温热经纬》
  27. 重腭(è(口咢))《中医词典》
  28. 仲景温义《四圣悬枢》
  29. 重方《中医名词词典》
  30. 仲景外感热病篇《温热经纬》
  31. 重方《中医词典》

《灵素节注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