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脉平病死旺之象

《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素问·平人气象论》岐伯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患,医不病,故为病患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脉之动者,阴阳气血升降出入也。其气根于呼吸,故仲景言呼吸脉之头也。一呼一吸,名一息,三息中必有一长息,如岁之有闰,名太息也。一呼一吸,而脉四动,连长息计之,则三息中多三动,分计每息有五动,名五至也,如此为无病之平人。以无病患之呼吸,合病脉之至数,其迟其数可见也。假如一呼脉止一动,一吸脉一动,此为迟脉,阳气衰少也。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此为数脉,若兼躁动,而尺肤热者,温病也;尺肤不热,而脉兼滑者,是内有风痰,如中风之类也;脉兼涩者,邪痹经络也。若一呼脉至四动以上,其气有出无入,本元外脱也;脉绝不至者,气血竭也;乍疏乍数者,元气散乱也,故皆主死。胃为脏腑之海,脏腑皆赖胃中谷气充养,故人无胃气,其病为逆,逆则死之征也。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此以阳气生旺开阖,而现于脉象也。太阳为开,阳气正旺,故脉洪大且长也;少阳为枢,阳气始生,未能调达,故脉乍数乍疏,乍长乍短,与上节之乍疏乍数,气散无力者,迥乎不同,不可不知也;两阳合明名阳明,阳旺极而气阖也,故脉浮大者,阳之象,短者,阖象也。以此验三阳之气,生旺出入之道,与天地相同。假如夏令,阳旺极而阴将生,是阳明之短脉,乃为秋令浮短涩之先兆。其三阴经之开阖枢,亦然。故《难经》曰∶太阴之至,紧大而长。此阴气旺也,故太阴为开。

又云∶少阴之至,紧细而微。此阴气始生,故少阴为枢。又云∶厥阴之至,沉细而敦。此阴气已极,故厥阴为阖。《难经》以此三阴三阳名旺脉,谓合天地生旺之气也。惟《难经》言冬至后得甲子,少阳旺;再得甲子,阳明旺;再得甲子,太阳旺。此但指天地阳气生旺而言。《内经》言开阖枢者,指人身经气流行而言,各有义理不同也。又《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此言客气流行,应乎脉象者,与前诸义又不同。是故圣经之论阴阳,千变万化,各有义理所主,不可错乱。故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以前章李仕材凭臆见注解脉象,脏腑部位阴阳错乱也。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五脏具五行之性,故各脏脉形不同,而合五时之气化,然以胃气和缓之象为本,故五时之脉,但微现本脏之脉形,方为吉也。假如肝木旺于春,两手之脉弦,弦者,细长而调达,必以和缓胃气为主,而微兼弦象曰平,平者,无病也;若弦多胃气少,则肝气横逆而病矣;但弦无胃气,则真脏脉现而死矣;若弦缓兼毛,毛者,浮短涩,肺脏之本脉,而主秋令,弦多胃少者,肝气太过也,兼毛者,肝气不足也,至秋金旺,则肝木更亏而病矣;若毛甚,则春见秋脉,生气告匮,实时病也。先天真元之气,散布于肝,肝为震,后天之阳,始生筋膜,故筋膜之气藏于肝,而肝主筋也。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心火旺于夏,两手之脉钩,钩者,如钩微曲向下,其上圆活转动而浮,必以和缓胃气为主,微现钩象曰平;若钩多胃气少,则心火亢逆而病矣;但钩无胃气,则坚硬不转动,是真脏脉现,则死也;若钩缓中兼石,石者,沉实而滑,肾脏之本脉,而主冬令,此心火不足,至冬水旺,则心气愈亏而病矣;若石甚,则阴盛阳衰,实时病也。真元之气通于心,以生血脉,而血脉藏于心,故心主血脉也。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脾土旺于四季,而主令长夏未月,以土位于中,而未为一岁之中也。脾司鼓运,代行各脏之气于周身,故其本脉名代。软弱者,阴土柔象也,胃为阳土,其气刚,刚柔相济,而得中和之气,故微有软弱之象曰平;如弱多,则阳气少,脾乏鼓运之力而病矣;若但代无胃,则真脏脉现而死也;软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与心同。盖火土一源,长夏心火犹旺也。真元之气蒸液濡于脾,以长养肌肉,故肌肉之气藏于脾,而脾主肌肉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之气也。

肺金旺于秋,两手之脉毛,毛者,浮短涩,阳气初降变阴之象,必以和缓胃气为主,而微有毛象曰平;若毛多胃气少,则肺气不调而病矣;但毛无胃气,则真脏脉现而死也;若毛而有弦,以收肃之令,而现生发之脉,其阳不敛,至春发泄更甚而病矣;若弦甚,则反气化时令而即病也。肺为华盖,部位最高,真元之气上达于肺,故权衡一身之气,以行营卫阴阳表里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肾水旺于冬,两手之脉石,石者,沉实软滑,阳气归藏之象,必以和缓胃气为主,而微有石象,曰平;若石多胃气少,则肾阳衰,阴寒太过而病矣;但石无胃气,则真脏脉现而死也;若石而有钩,以归藏之令,而见升浮之脉,阳先发露,至夏令则水涸,必生热病矣;若钩甚,是反其归藏之令,实时病也。真元之气下根于肾,骨髓乃精气所成,而藏于肾,故肾主骨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灵素节注类编》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1. 辨脉平病死旺之象《灵素节注类编》
  2. 辨脉论《伤寒大白》
  3. 辨脉太过不及中外异病《灵素节注类编》
  4. 辨脉法正误《医宗金鉴》
  5. 辨脉提纲《温病正宗》
  6. 辨脉法篇《医宗金鉴》
  7. 辨脉无根《诊脉三十二辨》
  8. 辨脉法(胎产须知)《古今医统大全》
  9. 辨脉形及变化所主病证法《全生指迷方》
  10. 辨脉法《伤寒论》
  11. 辨脉阴阳大法《脉经》
  12. 辨脉法《银海指南》
  13. 辨脉阴阳四时逆从病状《灵素节注类编》
  14. 辨脉法《白喉全生集》
  15. 辨脉有亢制《诊脉三十二辨》
  16. 辨脉不见《诊脉三十二辨》
  17. 辨毛发《医学摘粹》
  18. 辨脉病生死《灵素节注类编》
  19. 辨梅核气喉喑论《疡科心得集》
  20. 辨脉《医述》
  21. 辨面色论《重楼玉钥》
  22. 辨脉《内外伤辨》
  23. 辨明伤寒时疫《温疫论》
  24. 辨脉《白喉条辨》
  25. 辨明致妄之由(易去惊字)《幼幼集成》
  26. 辨络色《医学摘粹》
  27. 辨木舌舌衄论《疡科心得集》
  28. 辨络脉《中医词典》
  29. 辨目色《医学摘粹》
  30. 辨络脉《中医名词词典》
  31. 辨耐修药表并药忌《白喉条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