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疾

《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此明癫疾之轻重死生也。由外邪痰浊胶结于血脉,血脉心所主,故蒙蔽心窍而神昏乱,其腑气流通,故食便如常而不死。邪居阳分为狂,杀人放火;邪居阴分为癫,不省人事。以其邪实,故脉大搏指而有力,滑者,气血尚活而流行,久久邪衰痰化,可以自愈;若脉小,则元气已戕,坚急,则邪气痼结,必死不能愈矣。如不搏大而虚者,邪结不甚,尚可助正以解邪;如不滑利而但坚实,则邪结甚而无阳和之气,故死不可治。

诸厥篇中有怒狂一证,用铁落饮者,以阳邪亢极而名阳厥,宜与此合观之。

《灵枢·癫狂篇》曰∶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

癫病在手经,邪结血脉,其始发也,郁热上冒,故先不乐而头重痛,目皆赤,发作极而心烦也。颜者,阙庭,心肺之部位,故当候之于颜,观其色泽之浮沉明晦,以辨邪之轻重、正之虚实也。取手太阳小肠经、阳明大肠经、太阴肺经以泄其邪,视其血变正色,则邪去而愈。此言针法,如用药亦当从三经治之矣。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乃止。

此痰闭风动,癫而兼痫者也,故口牵引啼呼而喘悸,其肢体或左或右而强急。候其大肠、小肠两经而针治之,邪在左,则右强,故攻其左,邪在右,则左强,故攻其右,以邪闭经脉,而血气不得流注于无邪之处,故筋脉燥急而强也。

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

反僵者,如角弓反张,因而脊痛,以足太阳经行于背,邪闭其经,故反张而脊痛。兼治脾胃经者,以其统一身之阴阳也。然仍不离于手经,故皆当取之,以小肠为心之腑,心病必泻其腑也。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 骨也。

癫邪结在血分,治之必刺出其血,置于瓠壶中,至病发时而血动,亦铜山西崩,洛钟东应之理。其能应而动者,其人元气未败,可治;如不动,灸其 骨,助督脉之阳,以开其结邪也。按以上诸证,皆言时发时止,即世俗所称羊癫风之类,非痴癫之病,而无心清之时也则伤肝、肾、心三脏,其又呕沫,气下泄,是脾胃俱败,故死不可治也。

癫疾,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邪居阴分为癫,居阳分为狂。本居阴分而疾发如狂者,则邪遍阴阳而元气败矣,故死不可治。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灵素节注类编》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1. 癫疾《灵素节注类编》
  2. 癫疾《普济方·针灸》
  3. 癫疾(余论见风痫)《针灸资生经》
  4. 癫疾《类经》
  5. 癫狂《中医名词词典》
  6. 癫疾《黄帝内经太素》
  7. 癫狂《医法圆通》
  8. 癫蛊《中医词典》
  9. 癫狂《灵枢悬解》
  10. 癫狗咬方《回生集》
  11. 癫狂《傅青主男科》
  12. 癫疯狗咬伤效方《奇效简便良方》
  13. 癫狂《中医词典》
  14. 癫风《解围元薮》
  15. 癫狂《产鉴》
  16. 癫病《灸法秘传》
  17. 癫狂《医学传灯》
  18. 癫病《中医内科学》
  19. 癫狂《医学入门》
  20. 癫病《备急千金要方》
  21. 癫狂《杂病广要》
  22. 《证治准绳·杂病》
  23. 癫狂《寿世保元》
  24. 《证治准绳·类方》
  25. 癫狂《古今医鉴》
  26. 《张氏医通》
  27. 癫狂《济阴纲目》
  28. 《杂病广要》
  29. 癫狂《万病回春》
  30. 《中医词典》
  31. 癫狂《古今医案按》

《灵素节注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