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八风、太乙居游日期

《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灵枢·九宫八风篇》曰∶太乙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太乙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反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太乙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汗。太乙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乙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乙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乙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乙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乙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者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者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如避矢石,邪勿能害,此之谓也。

太乙者,太岁之神也,有行住之分。自冬至日住居坎宫;次日游行艮宫,由震而巽;至第五日,游于中宫;第六日,游于离宫,由坤而兑;至第九日,游于干宫,为一周,第十日仍居坎宫。次日又游艮宫,如是周而复始,至立春日,太乙迁居艮宫,次日游于震宫,由巽而离;至第五日,游于中宫;第六日,游于坤宫,由兑而干;至第九日,游于坎宫,为一周,第十日仍居艮宫。次日又照前游历。如是循节气迁居,逐日游历,至迁居干宫,已周一岁,乃至冬至之日,即次年之太岁神居坎官也。挨查节气日期,观太岁神所居之宫,占风雨寒热之气,以验吉凶,如经文所云者是也。假如太乙居坎宫之日,以离、坤、兑、干为后,以中央、巽、震、艮为前;太乙居中宫之日,以坎、艮、震、巽为后,离、坤、兑、干为前;太乙居离宫之日,以中央、干、兑、坤为前,巽、震、艮、坎为后,余可类推矣。其从前来者为实风,从所居之乡来者为正风,从后来者为虚风贼邪,主杀害,故圣人避之,如避矢石。

是故太乙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患。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此又申明太乙居中宫之日,而辨八风为病之理也。风由八卦方位而来,故其伤人脏腑,亦按八卦方位以应之,而八卦具五行之气,即气变化而成其病也,然皆论其常理耳。凡经论阴阳、五行、八卦之道,皆是活法,变化无穷,要必明其圆通至理,方能头头是道,如或拘泥穿凿,即有不能融贯者矣。其从后来之虚风,伤人为甚,若又逢月廓虚,人身虚,是谓三虚会合,则暴病卒死。或两实一虚,两虚一实,其病有轻重不等,未至卒死。其三虚会合,或不卒死,而偏中其邪,则必跌仆而成偏枯半身不遂之病。故圣人避虚风,如避矢石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灵素节注类编》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1. 九宫八风、太乙居游日期《灵素节注类编》
  2. 九宫八风《内经评文》
  3. 九宫九星《灵素节注类编》
  4. 九宫八风《类经》
  5. 九宫尻神《中医词典》
  6. 九宫八风《灵枢悬解》
  7. 九宫尻神歌《医宗金鉴》
  8. 九宫八风《黄帝内经太素》
  9. 九宫尻神歌《外科心法要诀》
  10. 九宫八风《黄帝内经·灵枢》
  11. 九宫尻神歌《针灸大全》
  12. 九房散《备急千金要方》
  13. 九宫尻神歌《针灸聚英》
  14. 九方三十一首《外台秘要》
  15. 九宫尻神歌《灸法秘传》
  16. 九德侄耳鸣《孙文垣医案》
  17. 九宫图(风向顺位如图表)《针灸大成》
  18. 九道脉法论《脉诀乳海》
  19. 九宫星野说《类经图翼》
  20. 九道脉《察病指南》
  21. 九宮歌《针灸大成》
  22. 九道脉《中医词典》
  23. 九鬼拔马刀《中医词典》
  24. 九道出血《中医词典》
  25. 九还《中医词典》
  26. 九道病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7. 九恨《幼科铁镜》
  28. 九道《脉诀刊误》
  29. 九候《中医词典》
  30. 九疸候《诸病源候论》
  31. 九候解《三指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