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热证

《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五脏生阳之气,始于肝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如是生生不息,则安健无病,义详禀赋源流门首节矣。若邪伏于血气之中,必随生阳之气而动,动甚则病发。故其发也,随气流行,亦无定处,所以《难经》言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故必观其现证,方知其邪发于何经。今经文按生气之序,以列其证,故首列肝,次以心、脾、肺、肾也。如仲景所论,邪之传变,亦无一定,正可与经参合互证,以明其理也。假如邪热由心经而发,则先不乐数日,即懊 也;热争气逆,则卒然心痛而更烦闷;犯胃,则呕;心与小肠为表里,小肠经脉上头面,热邪由里出表,故头痛面赤;腠理闭,则无汗。壬癸,水也,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水克火,故壬癸则病甚;丙丁自旺,得大汗而解;如其气逆,则壬癸水旺火绝而死矣。刺手少阴心、太阳小肠经,以泄其邪也。或曰∶此篇分五脏热病,岂无从外传里之邪,而子尽解作伏邪内发可乎?余曰∶外邪传里,如前篇所云一日太阳受之,以至六日厥阴受之,已历历详明矣。此篇云小便先黄,心先不乐数日,乃热等,皆先现里证,而后发病,岂非从内而发之伏邪乎?且前篇论热邪所遗,当禁肉食,其义理已尽矣,乃又言凡病伤寒而成温者一节,本此篇之提纲也。其云肝热病以下,即明先夏至日病温之证,温甚即为热病也。后人不审以《刺热》名篇,将提纲割列前篇,细观文义,实同赘辞。

盖篇首既言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而义理发挥已尽,乃又言凡病伤寒而成温,岂非赘乎?可知其要义在先夏至、后夏至两句,是专论伏邪随气候变病之理。由此观之,岂非为此篇之提纲,由后人割裂所误哉!更观此篇下文总结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一节,教人乘伏邪未发,而见其色现即刺之,名曰治未病,岂不尤为可证乎?且此言五脏之病,必得旺气时日,而邪始能由里达表,汗出而解,正与彼之自太阳传厥阴者,有一出一入之分,故此特标肝热病、心热病,正明其邪由里出表,与彼之自表传里,为对待文本也。奈何读者、注者,皆茫然不辨,亦疏忽甚矣。更有昧者,谓无伏邪发病之理,则于此等经义,不必与言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灵素节注类编》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1. 心热证《灵素节注类编》
  2. 心热证《中医词典》
  3. 心如刀刺《奇方类编》
  4. 心热痿软《症因脉治》
  5. 心疝《中医名词词典》
  6. 心热痿软《中医词典》
  7. 心疝《圣济总录》
  8. 心热惊啼《中医词典》
  9. 心疝《中医词典》
  10. 心热烦啼《中医词典》
  11. 心疝《医述》
  12. 心热多惊《中医词典》
  13. 心疝方四首《外台秘要》
  14. 心热多汗《圣济总录》
  15. 心疝候《诸病源候论》
  16. 心热病《中医词典》
  17. 心疝秘方《华佗神方》
  18. 心热《小儿药证直诀》
  19. 心善《中医词典》
  20. 心热《儿科萃精》
  21. 心伤《中医词典》
  22. 心热《中医词典》
  23. 心身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4. 心热《中医名词词典》
  25. 心身疾病《医学心理学》
  26. 心窍《中医词典》
  27. 心身疾病的范围《预防医学》
  28. 心气虚不得卧《症因脉治》
  29. 心身疾病的分布趋势《预防医学》
  30. 心气虚不得卧《中医词典》
  31. 心身疾病的特点《预防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