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伏邪互发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
此明外感、伏邪互发之证也,与首篇之两感同中有异,彼则内外同时受邪而俱病,故不免于死;此则外感先发而伏邪后发,则可生;若同发而内外相交,则死期不过三日也。云太阳之脉者,邪受太阳经脉,如上所云∶一日巨阳受之,头项痛,腰脊强者是也。色荣颧骨者,鲜荣赤色,现于颧骨也。盖颧者骨之本,骨者肾所主,肾与太阳为表里,若肾脏伏热之邪已动,循荣血而现色于颧也。荣未交,今且得汗,待时而已者,言太阳经脉之邪,与荣血伏热之邪尚未相交,今且令其得汗,先解外邪,其内伏之邪后发,可待脏气旺时而已。如肾热病待壬癸日得大汗而已也,或如前节所云见赤色者刺之,亦可也。倘与厥阴经脉病证争现,则肾肝皆有热邪,势必与太阳外邪连合而不可解救,则死期比前两感之病更速,不过三日也。盖两感病起于经,必待胃气尽,六日方死,此则其热病内连肾脏,本元即绝,故死速也。
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现者,死期不过三日。
上言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肝为厥阴,胆为少阳,相表里者也。外邪受于少阳经脉,而肝脏伏热之色荣于颊前。若外内之邪尚未相交,今且令其得汗以解外,其内发之热,可待时而已。若与少阴经脉病证争现,则肝连肾热,内外邪势必交而难解,死期不过三日也。大抵外内之邪,先后而发,尚可解救,若外内齐发,邪必交结而死,故要紧在荣未交一句,下文《评热病论》云∶病名阴阳交,交者死,即是荣已交之义也。按此止举太少两证,而未及阳明、太阴者,其义固可类推而知也。且思阳明、太阴属脾胃,其邪虽交,可从胃腑通利解之,以胃为脏腑之海也。不比彼太少两证,邪无出路而必死者,故经文略之也。

- 外感伏邪互发《灵素节注类编》
- 外感风泻《中医词典》
- 外感腹胀《中医词典》
- 外感风热误药致变《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外感寒邪泻《中医词典》
- 外感风热误药致变《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外感喉痛《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外感风寒忌收纳也《医法圆通》
- 外感霍乱烦渴《症因脉治》
- 外感风寒《济阴纲目》
- 外感霍乱转筋《症因脉治》
- 外感风寒《胎产秘书》
- 外感肩背痛《中医词典》
- 外感发热治法《景岳全书》
- 外感肩背痛《症因脉治》
- 外感发热弗药可愈《景岳全书》
- 外感结胸《中医词典》
- 外感发热《中医内科学》
- 外感筋挛《症因脉治》
- 外感发热《竹林女科证治》
- 外感咳嗽《中医词典》
- 外感恶寒有四《医碥》
- 外感咳嗽《儿科要略》
- 外感恶寒《中医词典》
- 外感口噤不语《症因脉治》
- 外感呃逆《症因脉治》
- 外感口眼斜《症因脉治》
- 外感呃逆《中医词典》
- 外感痢疾《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外感短气《症因脉治》
- 外感痢疾《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