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证

《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此明表邪自浅入深之次序也。盖人身阳气,卫外而为固者,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于阴则表阳虚,邪得乘虚而内侵。卫气一日出入一次,故邪一日内侵一经,而六经是浅深之层次,故至第六日,深入第六层厥阴之经也。太阳为第一层,其经脉自足行腰背上头,故头项痛,腰脊强,余皆观其病状,知其邪在何经。若六经腑脏皆受邪,营卫闭塞不行,五脏之气不通,则死,故死皆以六七日间,此言其邪重者也。若非阴阳两感之邪,但由阳经递传阴经,而未伤脏腑,则七日元气来复,而邪亦逐日渐衰,故至十二日后,病可愈也。

若治之,必疏其经络,以通达脏气之脉,则邪可衰去。如未满三日,邪在阳经,可发表而汗之;已满三日,邪之阴经,当从阴分泄之。泄之者,或腑气不通,则通其腑,而阴经之邪,可随之而泄矣。盖阴经在里,不能发汗也。《灵枢·邪客病形篇》曰∶邪中阴经而入脏,脏气实,邪不能客,则还之于腑。可知邪由阴经而归胃腑者,其脏气必实。如仲景所论少阴证用承气汤者是也。其脏气虚者,邪由阴经入脏,必死矣。若由阳经而入腑者,亦为实证也。然经文止明其常理如此,而邪之传变无定,固不可拘执日数而治。所以仲景着论,要必先辨脉证,知其邪在何经何腑,或虚或实,随宜施治,立法最为精详,是故学人首当究心,奉为圭臬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灵素节注类编》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1. 六经证《灵素节注类编》
  2. 六经证《古今医鉴》
  3. 六经治法《四圣悬枢》
  4. 六经证《景岳全书》
  5. 六经治法《四圣悬枢》
  6. 六经正义《伤寒法祖》
  7. 六经中伤病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8. 六经正义《医述》
  9. 六经主用发明说《古今名医汇粹》
  10. 六经余证《脉因证治》
  11. 六经总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12. 六经用药格法《伤寒六书》
  13. 六聚《中医词典》
  14. 六经引药《医学集成》
  15. 六聚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6. 六经形证《中医词典》
  17. 六绝脉《古今医统大全》
  18. 六经痛《明医指掌》
  19. 六绝脉《轩岐救正论》
  20. 六经统论二十二问《仲景伤寒补亡论》
  21. 六君子汤《正体类要》
  22. 六经提纲《医医小草》
  23. 六君子汤《救伤秘旨》
  24. 六经汤丸秘方《解围元薮》
  25. 六君子汤《冯氏锦囊秘录》
  26. 六经所属《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7. 六君子汤《冯氏锦囊秘录》
  28.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针灸甲乙经》
  29. 六君子汤《冯氏锦囊秘录》
  30.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针灸甲乙经》
  31. 六君子汤《医方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