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FcγR(CD64、CD32、CD16)
1.FcγR的结构和分布 FcγR可分为FcγRⅠ、FcγRⅡ和FcγRⅢ三类,它们的结构和分布有所不同。
(1)FcγRⅠ(CD64):70kDa穿膜糖蛋白,属Ig超家族成员,胞膜外区有3个C2结构,基因染色体定位于1q23~24。识别CD64的代表性McAb有McAb22、McAb32.2、197和10.1等FcγRⅠ是高亲合力受体,Kd值为10-8~10-9M,主要与人的单体IgG1、IgG3以及小鼠IgG2a和IgG3结合。与人IgG4结合的亲合力明确降低,与IgG2则无结合能力。FcγRⅠ主要分布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但表达水平各不相同。FcγRⅠ位点数:15000~40000/每个单核细胞,>50000/巨噬细胞,<1000/新鲜中性粒细胞。IFN-γ可刺激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FcγRⅠ水平增加5~10倍,G-CSF也有这种促进作用。
(2)FcγRⅡ(CD32):40kDa穿膜糖蛋白,属于Ig超家族成员,胞膜外区有2个C2结构,基因染色体定位于1q23~24。识别CD32的代表性McAb有CIkM5、IV·3、KuFc79和41H16等。FcγRⅡ与单体人IgG1,IgG3、IgG4结合为低亲合力,Kd5×10-7M。FcγRⅡ表达于除红细胞外的其它血细胞,分子数目:20000~40000/每个细胞。根据DNA序列和功能不同,FcγRⅡ可分为三种形式,不同形式FcγRⅡ的差别主要在于胞浆区的结构不同。
(3)FcγRⅢ(CD16):50~70kDa糖蛋白,属Ig超家族成员,有2个C2结构,基因染色体位于1q23~24。识别CD16代表性的McAb有HUNK2、Leu11、3G8、Gran1和B73.1等。FcγRⅢ结合人IgG、IgG3,为低亲和力受体。FcγRⅢ有FcγRⅢA和FcγRⅢB两种异型:①FcγRⅢA,穿膜结构,主要分布于巨噬细胞、NK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达高水平FcγRⅢA,而单核细胞表达水平较低。FcγRⅢA与二硫键连接的CD3ζ或FcεRⅠγ链双体相关,巨噬细胞上FcγRⅢA与CD3复合体γ链相关,NK/LGL上FcγRⅢA则与ζ链相关。TGF-β促进培养的单核细胞表达FcγRⅢA。②FcγRⅢB,通过GPI“锚”在中性粒细胞表面,每个人中性粒细胞表达10万~20万血液中可溶性的FcγRⅢ主要来自这种形式,中性粒细胞激活剂短时间处理后可明显降低FcγRⅢB的表达水平,可能与通过激活内源性蛋白酶切除GPI连接分子有关。
图1-8 FcγR、FcαR和FcεR结构示意图
2.FcγR的功能 FcγR的功能主要是通过髓样细胞和NK细胞来发挥的。
(1)单核-巨噬细胞:FcγRⅠ、Ⅱ和Ⅲ均可介导人单核细胞ADCC来杀伤肿瘤等靶细胞,这种ADCC效应为Mg2+依赖,并需LFA-1等粘附分子参与。IFN-γ可促进单核细胞FcγRⅠ介导的杀伤作用。单核-吞噬细胞可通过FcγRⅠ、Ⅱ、Ⅲ发挥调理吞噬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
(2)中性粒细胞:新鲜分离的中性粒细胞不能通过FcγR溶解靶细胞,但在IFN-γ刺激下可通过FcγRⅠ和FcγRⅡ介导杀伤作用,对于FcγRⅠ,IFN-γ主要是诱导其表达水平升高,而对FcγRⅡ表达水平并未见改变,可能是通过对杀伤机理的调节。GM-CSF也能通过FcγRⅡ明确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杀伤水平。GPI连接的FcγRⅢB并不能介导中性粒细胞杀伤肿瘤的作用。活化中性粒细胞通过FcγRⅠ、Ⅱ发挥调理吞噬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
(3)嗜酸性粒细胞:未刺激的嗜酸性粒细胞没有杀伤作用,GM-CSF、TNF和IL-5等是嗜酸性粒细胞发挥ADCC效应的有效激活剂,在杀伤寄生虫和抗肿瘤中有重要作用。GM-CSF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激活作用主要是通过FcγRⅡ介导的。
(4)NK细胞:通过FcγRⅢA介导ADCC杀伤肿瘤细胞等靶细胞,IL-2和IFN-γ可明显提高NK细胞的杀伤活性,但并不明显改变FcγRⅢA的表达水平。

- FcγR(CD64、CD32、CD16)《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FcαR《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FcεR(FcεRⅠ、FcεRⅡ)《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FCM在生物医学工程学方面的应用《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Fisheer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FCM应用的技术途径《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FITC标记抗体的方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FCM对外周白细胞的免疫荧光分析《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Foix–Alajouanine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FCM的典型应用简介《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Foix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Fallot四联症《病理学》
- Foster–Kennedy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F1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实验动物科学》
- Foville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F1动物系组选择和组合形式与命名《实验动物科学》
- F界值表(方差分析用,上行:P=0.05,P=0.01)《预防医学》
- F1动物的标志方法及要求《实验动物科学》
- F与Fo值在灭菌中的意义与作用《医院药学》
- F/P比值的测定《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G《伤寒悬解》
- F(ab)2含量测定《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G《金匮悬解》
- F《传染病》
- G《四圣心源》
- F《医学遗传学基础》
- G《四圣心源》
- F《医学统计学》
- G《四圣悬枢》
- F《生理学》
- G《生理学》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第一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
- 第一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分类
- 第二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应用
- 一、与T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 二、与B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 三、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粘附分子
- 第一节 粘附分子的种类和结构
- 第二节 粘附分子的表达的调节
- 第三节 粘附分子的功能
- 一、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 二、粘附分子与淋巴细胞的归巢
- 三、粘附分子参与免疫细胞的识别作用
- 四、粘附分子参与细胞发育、分化、附着及移动
- 五、粘附分子与肿瘤
- 六、 粘附分子与凝血
- 七、粘附分子与细胞内信号传导
- 第四节 可溶性粘附分子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组成和特点
-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多样性
- 第三节 T细胞受体基因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念和作用特点
-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结构和生物学特征
- 一、白细胞介素(IL)
- (一)IL-1
- (二)IL-2
- (三)IL-3
- (四)IL-4
- (五)IL-5
- (六)IL-6
- (七)IL-7
- (八)IL-8
- (九)IL-9
- (十)IL-10
- (十一)IL-11
- (十二)IL-12
- (十三)IL-13
- (十四)IL-14
- (十五)IL-15
- 二、集落刺激因子(CSF)
- 三、肿瘤坏死因子
- 四、干扰素(IFN)
- 五、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 六、趋化因子
- 七、其它细胞因子
- 八、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 第三节 细胞因子受体
- 第四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检测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补体的分子生物学
- 第六章 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
- 第一节 MHC基因图及其遗传特征
- 第二节 MHC抗原的结构及检测
- 第三节 MHC中的单体型
- 第四节 MHC的生物学功能
- 第五节 HLA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淋巴细胞群及其亚群
- 第八章 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信号转导的分子基础
- 第一节 TCR/CD3复合体
- 第二节 蛋白酪氨酸激酶
- 第三节 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
- 第四节 G蛋白和磷脂酶C
- 第五节 蛋白激酶C
- 第六节 T细胞基因的转录激活及其表达
- 第七节 经B淋巴细胞抗原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分子基础
- 第八节 淋巴细胞信号转导研究中常用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免疫网络学说及其在医海陆空中的应用
- 第一节 独特型和抗独特型
- 第二节 免疫网络学说
- 第三节 抗独特型抗体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引论
- 第一节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发展简史
- 第二节 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系统间的关系
- 第三节 神经和内分泌(或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控
- 一、神经内分泌对免疫功能调控的生物学基础
- 二、激素、神经肽及神经递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三、应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四、神经系统定位损毁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五、条件反射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四节 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 一、免疫应答过程中神经及内分泌变化
- 二、细胞因子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三、胸腺肽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 四、免疫功能在神经及内分泌组织中的体现
- 第五节 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环路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