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信号转导的分子基础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其活化过程的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及其分子基础极为复杂,是目前分子免疫学及免疫生物学中研究的热点。目前对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信号转导及其分子基础的研究较深入,而对B细胞的研究资料还较缺乏。本章着重介绍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信号转导的分子基础。
所谓信号转导是指外部的信号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传到细胞内部,并激发出诸如离子通透性、细胞形状或其它细胞功能改变的应答过程。信号转导的最终结果是活化了某些蛋白分子,活化后的蛋白发生构型变化,具有了转录因子的功能,它们作用于靶基因,使一些基因打开或使一些基因关闭,从而引起细胞功能的改变。T淋巴细胞活化是一个涉及多种细胞表面受体以及一系列相关多肽的复杂过程。T细胞受体(TCR)提供了识别和结合配体的结构,而多种相关分子则是作为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介体(mediators)。抗原或T细胞受体(TCR)复合体相应抗体的刺激,激活了T细胞多种信号传导途径,它们各自发挥级联(cascade)反应,调节最初的活化步聚,并将信号转导进入细胞核内,触发在遗传上预先确定的若干个途径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途径,并诱导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发挥其效应功能。
目前认为T细胞的活化途径除经典的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mositol)代谢途径之外,还包括蛋白酪酸激酶途径以及T细胞活化旁路途径。磷脂酰肌醇代谢途径可在T细胞及其它多种细胞类型中发挥作用,通过磷脂酰4,5-二磷酸肌醇(PIP2)的水解以及1,4,5-三磷酸股醇(IP3)和1,2-二酰基甘油(diacylglycerol,DAG)第二信使的形成,导致细胞内钙离子的流动,从而活化丝氨酸-苏氨酸特异的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 C,PKC)(图8-1)。蛋白酪氨酸激酶途径是一种不同于磷脂酰肌醇代谢途径的新的T细胞活化途径,主要是通过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dinase,PTK)以及一些调控PTK的酶而活化T细胞的。T细胞活化旁路途径是指由T细胞表面多种分子参与活化信号传递的途径,在小鼠T细胞参与旁路途径活化的表面分子有Ly-6、Thy-1和Qa-2;有人类有CD2、CD5、CD28、CD55、CD59、CD73和VLA-5(CD49e/CD29)等。酪氨酸磷酸化及去磷酸化是T细胞淋巴活化过程中重要的早期事件,并受到多种酶的控制,这些酶通过与T细胞活化过程中的其它分子的密切联系,一起控制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的信号转导。
T淋巴细胞活化通常需要克隆型TCR(clonotypic TCR)同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所提呈抗原多肽相互作用。TCR/CD3复合物中TCR提供特异性结合抗原的结构,CD3分子参与受体的装配及信号传递。目前认为,在TCR/CD3结合抗原后可以导致一个或多个与之相关PTKs的活化,随后发生多种底物酪氨酸磷酸化以及磷酶Cγ1(phospholipase C γ1,PLCγ1)的活化,后者使PIP2水解形成DAG和IP3,这些第二信使可引起细胞内钙离子尝试突然升高,最后导致T细胞的活化增殖。经TCR介导信号传递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相关分子,主要包括TCR/CD3复合体、G蛋白、PTKs、蛋白酷氨酸磷酸酯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PTPase)、PLC以及PKC等。
图8-1 磷脂酰肌代谢途径(模式图)
注:抗原与TCR结合后可激活磷脂酰肌醇特异的磷脂酶C,随后它作用于PIP2,使之产生IP3和DAG。IP3和A23187可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DAG和TPA可以激活PKC。
TCR:T cell receptor,T细胞受体
PLC:phospholipase C,磷脂酶C
PI:inositol phospholipids,磷脂酰肌醇
PIP2:phosphatidyl inositol P2,磷脂酰肌醇二磷酸
IP3:inositol P3,肌醇三磷酸
PKC:protien kinase C,蛋白激酶C
DAG:diacylglycerol,二酰基甘油
A23187:钙离子载体
TPA:12-0-tetradecanoylphordol-13-acetate,乙酸豆寇佛波酯
PI-PIC,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的磷脂酶C

- 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信号转导的分子基础《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淋巴细胞的保存和活力测定《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淋巴细胞标志和功能的检测>《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淋巴细胞计数《临床基础检验学》
- 淋巴细胞《组织学与胚胎学》
- 淋巴细胞减少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淋巴细胞《生理学》
- 淋巴细胞群及其亚群《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淋巴细胞《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淋巴细胞信号转导研究中常用方法《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淋巴系《人体解剖学》
-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淋巴水肿《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实用意义《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淋巴器官《组织学与胚胎学》
- 淋巴细胞再循环《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淋巴瘤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淋巴腺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淋巴瘤《血液病学》
- 淋巴液的回流及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生理学》
- 淋巴瘤《老年百病防治》
- 淋巴液的生成《生理学》
- 淋巴瘤《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生理学》
- 淋巴瘤《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淋巴因子《病理生理学》
- 淋巴结针吸细胞检查《临床基础检验学》
- 淋巴因子《医学免疫学》
- 淋巴结炎《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医学免疫学》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第一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
- 第一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分类
- 第二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应用
- 一、与T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 二、与B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 三、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粘附分子
- 第一节 粘附分子的种类和结构
- 第二节 粘附分子的表达的调节
- 第三节 粘附分子的功能
- 一、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 二、粘附分子与淋巴细胞的归巢
- 三、粘附分子参与免疫细胞的识别作用
- 四、粘附分子参与细胞发育、分化、附着及移动
- 五、粘附分子与肿瘤
- 六、 粘附分子与凝血
- 七、粘附分子与细胞内信号传导
- 第四节 可溶性粘附分子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组成和特点
-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多样性
- 第三节 T细胞受体基因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念和作用特点
-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结构和生物学特征
- 一、白细胞介素(IL)
- (一)IL-1
- (二)IL-2
- (三)IL-3
- (四)IL-4
- (五)IL-5
- (六)IL-6
- (七)IL-7
- (八)IL-8
- (九)IL-9
- (十)IL-10
- (十一)IL-11
- (十二)IL-12
- (十三)IL-13
- (十四)IL-14
- (十五)IL-15
- 二、集落刺激因子(CSF)
- 三、肿瘤坏死因子
- 四、干扰素(IFN)
- 五、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 六、趋化因子
- 七、其它细胞因子
- 八、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 第三节 细胞因子受体
- 第四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检测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补体的分子生物学
- 第六章 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
- 第一节 MHC基因图及其遗传特征
- 第二节 MHC抗原的结构及检测
- 第三节 MHC中的单体型
- 第四节 MHC的生物学功能
- 第五节 HLA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淋巴细胞群及其亚群
- 第八章 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信号转导的分子基础
- 第一节 TCR/CD3复合体
- 第二节 蛋白酪氨酸激酶
- 第三节 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
- 第四节 G蛋白和磷脂酶C
- 第五节 蛋白激酶C
- 第六节 T细胞基因的转录激活及其表达
- 第七节 经B淋巴细胞抗原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分子基础
- 第八节 淋巴细胞信号转导研究中常用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免疫网络学说及其在医海陆空中的应用
- 第一节 独特型和抗独特型
- 第二节 免疫网络学说
- 第三节 抗独特型抗体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引论
- 第一节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发展简史
- 第二节 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系统间的关系
- 第三节 神经和内分泌(或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控
- 一、神经内分泌对免疫功能调控的生物学基础
- 二、激素、神经肽及神经递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三、应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四、神经系统定位损毁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五、条件反射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四节 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 一、免疫应答过程中神经及内分泌变化
- 二、细胞因子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三、胸腺肽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 四、免疫功能在神经及内分泌组织中的体现
- 第五节 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环路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