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B细胞的膜表面分子
B细胞表面有多种膜表面分子,籍以识别抗原、与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相互作用,也是分离和鉴别B细胞的重要依据。B细胞表面分子主要有白细胞分化抗原、MHC以及多种膜表面受体(图7-2)。
(一)CD抗原
在B细胞表面重要的CD抗原参见第一章表1-1,与B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结构和功能参见第一章第二节。应用某些B细胞CD抗原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可鉴定和检测B细胞的数量、比例、不同的分化阶段和功能状态。
(二)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抗原(MHC)
B细胞不仅表达MHC I类抗原,而且表达较高比便和密度的MHCⅡ类抗原。除了浆细胞外,从前B细胞至活化B细胞均表达MHCⅡ类抗原。B细胞表面的MHCⅡ类抗原在B细胞与T细胞相互协作时起重要作用,此外,还参与B细胞作为辅佐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有关内容参见第六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三)膜表面受体
B细胞膜表面具有多种类型的受体。
1.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urface membrane immunoglobulin,mIg) 这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也是B细胞重要的特征性标志。不成熟B细胞表达mIgM,成熟B细胞又表达了mIgD,即同时表达mIgM和mIgD,有的成熟B细胞表面还mIgG、mIgA或mIgE。在B细胞分化过程中,前B细胞的胞浆中可有IgM的重链μ链,但无mIgM;当发育为不成熟B细胞时,胞浆中μ链消失,胞膜上开始表达mIgM。在单个B细胞表面所有Ig的可变区都由相同的VH和VL基因所编码,因此它们的独特型和结合抗原的特异性是相同的。抗原刺激后的B细胞mIgD很快消失,记忆B细胞表面不存在mIgD。最近研究发现,作为B细胞受体(bcell receptor,BCR)的mIgM外,还有Igα和Igβ两种多肽链,分别命名为CD79a和CD79b,共同与mIg形成BCR复合物。
分化阶段→定向干细胞→前B细胞→不成熟B细胞→成熟B细胞→活化B细胞→浆细胞 | ||||||
抗原在增殖←-----------抗原非依赖----------→│←---------抗原诱导的-→ | ||||||
中的作用 | ||||||
存在部位←----------------------骨 髓--------------------→ | ||||||
←---------------------外 周---------------→ | ||||||
功能状态 | B细胞前体 | 抗原无反应性 | 抗原刺激引起免疫耐受 | 抗原刺激正应答 | 抗体应答早期 | 初次和再次抗体应答 |
IgRNA | ? | μ重链基因重排,μmRNA | μ重链、κ、λ轻链基因重排,μmRNA、κmRNA、λmRNA | 初级RNA转录本不同剪接,形成μmRNA和δmRNA | RNA不同剪接,形成膜结合或分泌型mRNA,重链类别转换γ、ε或α链 | 主要形成分泌型重链mRNA |
表面标记 | ~ | |||||
胞浆Ig | - | + (μ) | - | - | - | - |
膜结合Ig | - | - | mIgM | mIgM+mIgD | mIgD↓或-重链类别转换 | ± |
分泌Ig | - | - | - | - | + | +++ |
MHCⅡ类分子 | + | + | + | + | + | - |
CD10(CALLA) | + | + | - | - | - | - |
C19 | + | + | ++ | + | + | - |
C20 | - | + | ++ | + | + | - |
CD21(CD2) | - | - | ± | + | - | - |
CD23 | - | - | - | - | +(部分) | - |
CD80(B7/BB1) | + | |||||
PC | - | - | - | - | - | +++ |
TdT | + | + | - | - | - | - |
2.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 B细胞膜表面具有CR1和CD2。CR1(CD35)可与补体C3b和C4b结合,从而促进B细胞的活化。CD2(CD21)的配体是C3d,C3d与B细胞表面CR2结合亦可调节B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详性请参见第五章第三节。
3.EB病毒受体 CR2(CD21)也是EB病毒受体,这与EB病毒选择性感染B细胞有关。在体外可用EB病毒感染B细胞,可使B细胞永生化(immortlaized)而建成B细胞母细胞样细胞株,在人单克隆抗体技术和免疫学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在体内,EB病毒感染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urkitt氏淋巴瘤以及鼻咽癌等的发病有关。
4.致有丝分裂原受体 美洲商陆丝分裂原(pokeweed mitogen ,PWM)对T细胞和B细胞均有致有丝分裂作用。在小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常用的致有丝分裂原。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CowanI株(Staphylococcus aureus strain Cowan I,SAC)因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可通过与mIg结合刺激人B细胞的增殖。此外,大豆凝集素(soybean a gglutinin,SBA)可凝集B细胞。
5.细胞因子受体 多种细胞因子调节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是通过与B细胞表面相应的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而发挥调节作用的。B细胞的细胞因子受体主要有IL-1R、IL-2R、IL-4R、IL-5R、IL-6R、IL-7R、IL-11R、IL-12R、IL-13R、IL-14R、IL-γR、IL-αR和TGF-βR等。有关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对B细胞的调节作用参见第四章“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 B细胞的膜表面分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B细胞的分化《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B细胞功能的检测《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B细胞的发育《医学免疫学》
- B细胞膜主要表面分子《医学免疫学》
- B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B细胞缺陷性疾病《医学免疫学》
- B细胞被多克隆激活《医学免疫学》
- B细胞数目及功能的检测《医学免疫学》
- B细胞《医学免疫学》
- B细胞亚类《医学免疫学》
- B细胞《医学免疫学》
- B因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B细胞《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金匮悬解》
- B细胞《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C《四圣心源》
- B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表达《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C《四圣悬枢》
- B淋巴细胞的分化和表面标志《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生理学》
- B淋巴细胞《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C《医学统计学》
- Brown- Sequard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C《医学遗传学基础》
- Bristowe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C《传染病》
- Bogorad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C D《伤寒悬解》
- BLS-CPR时的第一线药《急诊医学》
- C D《伤寒说意》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第一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
- 第一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分类
- 第二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应用
- 一、与T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 二、与B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 三、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粘附分子
- 第一节 粘附分子的种类和结构
- 第二节 粘附分子的表达的调节
- 第三节 粘附分子的功能
- 一、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 二、粘附分子与淋巴细胞的归巢
- 三、粘附分子参与免疫细胞的识别作用
- 四、粘附分子参与细胞发育、分化、附着及移动
- 五、粘附分子与肿瘤
- 六、 粘附分子与凝血
- 七、粘附分子与细胞内信号传导
- 第四节 可溶性粘附分子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组成和特点
-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多样性
- 第三节 T细胞受体基因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念和作用特点
-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结构和生物学特征
- 一、白细胞介素(IL)
- (一)IL-1
- (二)IL-2
- (三)IL-3
- (四)IL-4
- (五)IL-5
- (六)IL-6
- (七)IL-7
- (八)IL-8
- (九)IL-9
- (十)IL-10
- (十一)IL-11
- (十二)IL-12
- (十三)IL-13
- (十四)IL-14
- (十五)IL-15
- 二、集落刺激因子(CSF)
- 三、肿瘤坏死因子
- 四、干扰素(IFN)
- 五、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 六、趋化因子
- 七、其它细胞因子
- 八、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 第三节 细胞因子受体
- 第四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检测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补体的分子生物学
- 第六章 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
- 第一节 MHC基因图及其遗传特征
- 第二节 MHC抗原的结构及检测
- 第三节 MHC中的单体型
- 第四节 MHC的生物学功能
- 第五节 HLA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淋巴细胞群及其亚群
- 第八章 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信号转导的分子基础
- 第一节 TCR/CD3复合体
- 第二节 蛋白酪氨酸激酶
- 第三节 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
- 第四节 G蛋白和磷脂酶C
- 第五节 蛋白激酶C
- 第六节 T细胞基因的转录激活及其表达
- 第七节 经B淋巴细胞抗原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分子基础
- 第八节 淋巴细胞信号转导研究中常用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免疫网络学说及其在医海陆空中的应用
- 第一节 独特型和抗独特型
- 第二节 免疫网络学说
- 第三节 抗独特型抗体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引论
- 第一节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发展简史
- 第二节 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系统间的关系
- 第三节 神经和内分泌(或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控
- 一、神经内分泌对免疫功能调控的生物学基础
- 二、激素、神经肽及神经递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三、应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四、神经系统定位损毁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五、条件反射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四节 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 一、免疫应答过程中神经及内分泌变化
- 二、细胞因子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三、胸腺肽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 四、免疫功能在神经及内分泌组织中的体现
- 第五节 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环路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