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P因子
P因子又称备解素(properdin),是替代途径中除C3以外最先发现的一种血浆蛋白。现已探明,P因子以聚合体形式而存在:即三聚体(54%)、二聚体(26%)和四聚体(20%)都有,但特异活性的顺序依次为:四聚体>三聚体>二聚体。P因子为由4条相同的肽链(分子量各55kDa)组成的四聚体分子,链间以非共价键相连接,分子量为220kDa。P因子的生物学活性是以高亲和力与c 3bBb和C 3bnBb相结合,结合后通过发生构象改变而加固C3b与Bb间的结合力,从而可使其半衰期由2分钟延长至26分钟。另外,P因子还可封闭H因子的抑制作用,更增加了上述两种酶的稳定性及活性,有利于促进替代途径级联反应的继续进行。因此,P因子实际上是替代途径中的一个重要的正调节分子。因其常成为c 3bBb和C3bnBb复合物中的组成成分之一,故将其作为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在此一并描述。此外,在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人血清中发现有一种C3肾炎因子(C3nephritic factor,C3NeF)实际为C 3bBb的自身抗体,也可与C3bBb结合而增加c 3bnBb的稳定性,使其半衰期处长10-30倍。
关于上述14种补体固有蛋白的特性及其生物学活性见表5-1。
表5-1 补体固有成分的特性及生物学活性
补体成分 | 血清浓度(μg/ml) | 分子量(kDa) | 亚单位(链)及分子量(kDa) | 激活产物 | 生物学活性 |
C1q | 75 | 410 | A:24各6条 | 识别IgG、IgM Fc的补体结合点 | |
B:23各6条 | |||||
C:22各6条 | |||||
C1r | 50 | 85 | 1条 | C1r | 丝氨酸蛋白酶,裂解C1s |
C1s | 50 | 85 | 1条 | C1s | 丝氨酸蛋白酶,裂解C4、C2 |
C4 | 200-500 | 210 | α:90 | C4a | 弱的过敏毒素作用 |
β:78 | |||||
γ:33 | C4b | 组成CP中的C3、C5转化酶,促进吞噬、防止IC沉积、中和病毒、免疫识别及维持自身稳定等 | |||
C2 | 20 | 110 | 1条 | C2b | 不详 |
C2a | 丝氨酸蛋白酶,组成CP中的C3、C5转化酶 | ||||
C3 | 550-1200 | 195 | α:110 | C3a | 过敏毒素、趋化作用等 |
β:85 | C3b | 组成CP、AP中的C3、C5转化酶,调理促吞噬、免疫粘附及免疫调节作用 | |||
C5 | 70 | 190 | α:115 | C5a | 强的过敏毒素作用、趋化作用、 |
β:75 | 促代谢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 | ||||
C5b | 形成C5b67复合物具有趋化作用 | ||||
C6 | 60 | 128 | 1条 | 组成MAC,触发淋巴细胞母细胞化 | |
C7 | 60 | 121 | 1条 | 组成MAC的成分 | |
C8 | 60 | 155 | α:64 | 组成MAC的成分,促进C9聚合 | |
β:64 | |||||
γ:22 | |||||
C9 | 60 | 79 | 1条 | 组成MAC并聚合形成跨膜孔道 | |
B因子 | 200 | 93 | 1条 | Ba | 抑制人的B细胞增殖 |
Bb | 丝氨酸蛋白酶,组成AP中的C3、C5转化酶 | ||||
D因子 | 1~2 | 25 | 1条 | D | 丝氨酸蛋白酶,裂解B因子 |
P因子 | 25 | 220 | 4条,各55 | 稳定AP中的C3、C5转化酶 |
注:CP:红典激活途径;AP:替代激活途径;MAC:膜攻击复合体

- P因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PPI—抗生素联合《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Q《四圣心源》
- POMS的分量表及其所属项目《医学心理学》
- Q《四圣悬枢》
- PKC的转位与激活《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Q《生理学》
- PKC的亚类及其结构特点《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Q《医学统计学》
- PH值在医学上的应用《医用化学》
- Q《医学遗传学基础》
- PH值与缓冲溶液《医用化学》
- Q《传染病》
- PH值测定(电位法)《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Q热《传染病》
- pH梯度法《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R《四圣心源》
- 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R《四圣悬枢》
- PG、TX及LT的生理功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R《生理学》
- PG《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R《医学统计学》
- PE-标记蛋白A方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R《医学遗传学基础》
- PEEP和CPAP的应用《急诊医学》
- R《传染病》
- PE、社会药学与医院药学的关系《医院药学》
- RANTES《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PCR与原位杂交细胞化学结合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Reiter综合征《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第一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
- 第一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分类
- 第二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应用
- 一、与T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 二、与B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 三、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粘附分子
- 第一节 粘附分子的种类和结构
- 第二节 粘附分子的表达的调节
- 第三节 粘附分子的功能
- 一、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 二、粘附分子与淋巴细胞的归巢
- 三、粘附分子参与免疫细胞的识别作用
- 四、粘附分子参与细胞发育、分化、附着及移动
- 五、粘附分子与肿瘤
- 六、 粘附分子与凝血
- 七、粘附分子与细胞内信号传导
- 第四节 可溶性粘附分子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组成和特点
-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多样性
- 第三节 T细胞受体基因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念和作用特点
-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结构和生物学特征
- 一、白细胞介素(IL)
- (一)IL-1
- (二)IL-2
- (三)IL-3
- (四)IL-4
- (五)IL-5
- (六)IL-6
- (七)IL-7
- (八)IL-8
- (九)IL-9
- (十)IL-10
- (十一)IL-11
- (十二)IL-12
- (十三)IL-13
- (十四)IL-14
- (十五)IL-15
- 二、集落刺激因子(CSF)
- 三、肿瘤坏死因子
- 四、干扰素(IFN)
- 五、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 六、趋化因子
- 七、其它细胞因子
- 八、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 第三节 细胞因子受体
- 第四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检测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补体的分子生物学
- 第六章 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
- 第一节 MHC基因图及其遗传特征
- 第二节 MHC抗原的结构及检测
- 第三节 MHC中的单体型
- 第四节 MHC的生物学功能
- 第五节 HLA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淋巴细胞群及其亚群
- 第八章 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信号转导的分子基础
- 第一节 TCR/CD3复合体
- 第二节 蛋白酪氨酸激酶
- 第三节 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
- 第四节 G蛋白和磷脂酶C
- 第五节 蛋白激酶C
- 第六节 T细胞基因的转录激活及其表达
- 第七节 经B淋巴细胞抗原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分子基础
- 第八节 淋巴细胞信号转导研究中常用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免疫网络学说及其在医海陆空中的应用
- 第一节 独特型和抗独特型
- 第二节 免疫网络学说
- 第三节 抗独特型抗体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引论
- 第一节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发展简史
- 第二节 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系统间的关系
- 第三节 神经和内分泌(或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控
- 一、神经内分泌对免疫功能调控的生物学基础
- 二、激素、神经肽及神经递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三、应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四、神经系统定位损毁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五、条件反射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四节 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 一、免疫应答过程中神经及内分泌变化
- 二、细胞因子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三、胸腺肽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 四、免疫功能在神经及内分泌组织中的体现
- 第五节 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环路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