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可溶性粘附分子
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或其它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可以被内吞进入细胞,也可以脱落下来,进入血液成为可溶性粘附分子(soluble adhesion molecules,sAM)。此外,某些粘附分子的mRNA存在着不同的剪接形式,其中有的mRNA翻译后的产物可能不表达在细胞表面,而是直接分泌进入血液,成为可溶性粘附分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除血清外,某些可溶性粘附分子还可在脑脊液、肺胞灌洗液、尿、滑膜液及腹水中出现,反映了局部粘附分子的表达和代谢状况。在结构上,可溶性粘附分子一般缺少其对应膜结合粘附分子的穿膜和胞浆部分,其分子量也比相应膜结合粘附分子为小。由于可溶性粘附分子通常具有粘附分子的结合活性,因此可能作为机体调节细胞粘附作用的一个途径发挥作用。此外某些疾病状态下,粘附分子的表达或脱落增加,可致血清中可溶性粘附分子的水平显著升高,因此要检测可溶性粘附分子的水平可能成为监测某些疾病状态的指征。
很多粘附分子都有其对应的可溶性粘附分子存在,目前已发现的可溶性粘附分子有可溶性E-selectin、p-selectin、L-selectin、VCAM-1、ICAM-1、CD44和NCAM分子等,本节只就其中一部分要中溶性粘附分子加以介绍。
(一)可溶性L-selectin、(sL-selectin)
血清中的sL-selectin分子有62kDa和75~100kDa两种,分子量的不同是由糖基化程度的差异造成的,它们分别来自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较其对应的L-selectin分子小3~5kDa。除血清中外,在脑脊液和尿中也发现有sL-selectin的存在。L-selectin分子mRNA尚未发现在不同的剪接形式,因此sL-selectin的来源主要是细胞表面L-selectin分子的脱落。体外致有丝分裂原、PMA活化的淋巴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受到L-8、LPS、fMLP、GM-CSF刺激后,都可释放sL-selectin分子,中性粒细胞上L-selectin可能是通过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使其脱落下来。sL-selectin分子具有结合活性,与膜结合L-selectin分子相比,sL-selectin分子与配体结合的亲和力烄低,可能sL-selectin分子的EGF样结构域构型改变有关。体外生理浓度下的sL-selectin分子对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的抑制率约为15~20%,在败血症和HIV感染患者血清中,sL-selectin水平比正常人分别高2倍和3倍,反映了体内白细胞的活化。
(二)可溶性P-selectin(sP-selectin)
sP-selectin分子较P-selectin分子小3kDa,在血中以单体形式存在,而膜结合的P-selectin是以寡聚体存在。巨核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内P-selectin分子的mRNA存在着不同的剪接形式,其中一种缺少胞浆区mRNA编码的蛋白质被分泌到血液中,是血浆中sP-selectin的主要来源。血红蛋白尿综合征(haemolytic uremicsyndrome)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血清中sP-selectin水平可显著升高。
(三)可溶性E-selectin(sE-selectin)
E-selectin分子在体内的分布非常局限,只表达在活化血管内皮细胞。体外细胞因子活化的培养内皮细胞上清中可以检测到sE-selectin分子,内皮细胞在IL-1、TNF-α和LT等细胞因子活化后,2~3小时即表达E-selectin,24小时内即从胞膜上量脱落下来,成为sE-selectin,因此血清中sE-selectin水平反映了体内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状态。E-selectin分子的mRNA尚未发现有不同的剪接形式,因此sE-selectin的来源是内皮细胞表面E-selectin分子的脱落。在肺间质疾病和过敏病人肺泡灌洗液中也可检出sE-selectin分子。sE-selectin分子具有结合活性,在体外可以抑制膜结合E-selectin分子介导的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作用。体内生理状态下sE-selectin分子浓度虽未达到可以抑制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作用的程度,但不能排除体内炎症局部sE-selectin分子达到高浓度的可能性。感染、肿瘤、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患者血液中sE-selectin水平高于正常人,其中以脓毒败血症病人最高,可达正常人23倍,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sE-selectini水平持续升高的患者往往死亡率高。
(四)可溶性ICAM-1(sICAM-1)
血浆中的sICAM-1分子具有膜结合ICAM-1分子胞膜外区的大部分序列,可结合LFA-1分子。由于ICAM-1分子在体内广泛存在,sICAM-1的来源也相对较广泛,包括血管内皮细胞、某些肿瘤细胞等。在体外,黑素瘤细胞培养上清中sICAM-1水平明显升高,可抑制NK细胞的细胞毒效应,在体内sICAM-1水平升高与黑素瘤病情的发展及其它肿瘤的肝脏转移相平行。在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患者脑脊液、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积液、卵巢癌病人的腹水、间质性肺疾患病人肺泡灌洗液中都可检测到sICAM-1分子。目前尚未发现有可溶性ICAM-2和ICAM-3分子。
(五)可溶性VCAM-1(sVCAM-1)
关于sVCAM-1分子的报道较少,已知培养的活化内皮细胞可以释放sVCAM-1分子。sVCAM-1分子在80kDa和50kDa两种形式,其中80kDa分子的N端与膜结合VCAM-1是相同的。在脑脊液及滑膜液中也可有sVCAM-1分子存在。肿瘤与炎症患者血清中sVCAM-1可高于正常水平,在肾脏移植患者血清中sVCAM-1与肌酸酐小平变化趋势一致,全身性红斑狼疮病人血清中sVCAM-1与其病情活动程度相吻合。
表2-9 血浆中可溶性粘附分子水平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粘附分子 | 细胞来源 | 正常人水平 | 下列疾病时升高(举例) |
L-selectin | 白细胞 | 1.6~1.9μ/ml | 败血症、HIV感染 |
P-selectin | 血小板、内皮细胞 | 98~262ng/ml | 血红蛋白尿、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E-selectin | 内皮细胞 | 9~75ng/ml | 糖尿病、败血病、疟疾、全身性红斑狼疮肾癌、膀胱癌、肾功不全、血管炎、 |
VCAM-1 | 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 | 230~1400ng/ml | 肾癌、膀胱癌、肾功不全、血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败血症、肾移植后 |
ICAM-1 | 白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肝细胞、平滑肌细胞 | 102~450ng/ml | 肾移植后、败血症、肾功不全、肿瘤转移、白细胞粘附缺陷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 |
目前对于血清中可溶性粘附分子的检测多采用ELISA试剂盒,表2-9列举了上述5种可溶性粘附分子在正常人血浆中浓度的变化范围及某些疾病状态下的变化。不同来源的试剂盒由采用抗体特异性和亲和力的差别、以及标准品不同,所得出的正常值范围有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对这种检测手段加以标准化。值得注意的采用这种方法检测得到的浓度值未必能够准确反映可溶性粘附分子的实际水平,因为可溶性粘附分子除以游离状态存在外,还可以与细胞表面游离的配体结合,用常规的ELISA法无法检测结合状态的可溶性粘附分子。此外,对所测得的可溶性粘附分子水平应从粘附分子产生和清除两方面进行分析,产生的增加和清除的减少都可造成可溶性粘附分子血中水平的升高,是两个不同原因所导致的相同结果。
(刘峜 金伯泉)

- 可溶性粘附分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可水不可水歌《伤寒百证歌》
- 可溶性抗原的制备和纯化《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可水不可水证《伤寒总病论》
- 可能影响肝炎病情的某些因素《传染病》
- 可通过性传播的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可乐定《药理学》
- 可吐《伤寒括要》
- 可卡因类药物中毒《医院药学》
- 可吐不可吐歌《伤寒百证歌》
- 可卡因滥用《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可吐不可吐证《伤寒总病论》
- 可聚实《名医别录》
- 可吐二《伤寒悬解》
- 可聚实《证类本草》
- 可吐三《伤寒悬解》
- 可聚实《新修本草》
- 可吐十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可聚实《千金翼方》
- 可吐一《伤寒悬解》
- 可灸不可灸证《伤寒总病论》
- 可温《伤寒括要》
- 可灸不可灸歌《伤寒百证歌》
- 可温证《伤寒总病论》
- 可久针肉龟《古今医统大全》
- 可惜歌《养生秘旨》
- 可进行微循环观察的动物器官及方法《实验动物科学》
- 可下《伤寒括要》
- 可见光疗法《理疗学》
- 可下八《伤寒悬解》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第一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
- 第一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分类
- 第二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应用
- 一、与T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 二、与B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 三、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粘附分子
- 第一节 粘附分子的种类和结构
- 第二节 粘附分子的表达的调节
- 第三节 粘附分子的功能
- 一、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 二、粘附分子与淋巴细胞的归巢
- 三、粘附分子参与免疫细胞的识别作用
- 四、粘附分子参与细胞发育、分化、附着及移动
- 五、粘附分子与肿瘤
- 六、 粘附分子与凝血
- 七、粘附分子与细胞内信号传导
- 第四节 可溶性粘附分子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组成和特点
-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多样性
- 第三节 T细胞受体基因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念和作用特点
-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结构和生物学特征
- 一、白细胞介素(IL)
- (一)IL-1
- (二)IL-2
- (三)IL-3
- (四)IL-4
- (五)IL-5
- (六)IL-6
- (七)IL-7
- (八)IL-8
- (九)IL-9
- (十)IL-10
- (十一)IL-11
- (十二)IL-12
- (十三)IL-13
- (十四)IL-14
- (十五)IL-15
- 二、集落刺激因子(CSF)
- 三、肿瘤坏死因子
- 四、干扰素(IFN)
- 五、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 六、趋化因子
- 七、其它细胞因子
- 八、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 第三节 细胞因子受体
- 第四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检测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补体的分子生物学
- 第六章 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
- 第一节 MHC基因图及其遗传特征
- 第二节 MHC抗原的结构及检测
- 第三节 MHC中的单体型
- 第四节 MHC的生物学功能
- 第五节 HLA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淋巴细胞群及其亚群
- 第八章 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信号转导的分子基础
- 第一节 TCR/CD3复合体
- 第二节 蛋白酪氨酸激酶
- 第三节 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
- 第四节 G蛋白和磷脂酶C
- 第五节 蛋白激酶C
- 第六节 T细胞基因的转录激活及其表达
- 第七节 经B淋巴细胞抗原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分子基础
- 第八节 淋巴细胞信号转导研究中常用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免疫网络学说及其在医海陆空中的应用
- 第一节 独特型和抗独特型
- 第二节 免疫网络学说
- 第三节 抗独特型抗体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引论
- 第一节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发展简史
- 第二节 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系统间的关系
- 第三节 神经和内分泌(或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控
- 一、神经内分泌对免疫功能调控的生物学基础
- 二、激素、神经肽及神经递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三、应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四、神经系统定位损毁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五、条件反射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四节 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 一、免疫应答过程中神经及内分泌变化
- 二、细胞因子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三、胸腺肽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 四、免疫功能在神经及内分泌组织中的体现
- 第五节 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环路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