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C5分子
C5是形成膜攻击复合体(MAC)的第1个补体分子。C5由以二硫键相连接的α、β链组成,分子量190 kDa,其中α链为115kDa,β链为75kDa(图5-9)。C5与C3和C4的结构相类似,但没有链内硫酯键。靠近N端的第74-75位精氨酸一亮氨酸键为C5转化酶作用的部位。在C5转化酶的作用下,C5α链N末端裂解出一个分子量为11kDa的小片段C5a进入液相中,其余部分为110kDa的大片段C5b,仍结合在细胞膜表面。亲生的C5b在极短时间内能保持与C6结合的构象,可与C6非共价结合形成一牢固的C5b6复合物,并通过与C3b的可逆性结合而固定的细胞膜上。但C5b生成后其潜在的生物学活性存在时间非常短促,若无C6结合则迅速衰变为C5bi。
C5b只形成MAC参与细胞溶解效应,而C5a却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1)过敏毒素作用:C5a是具有过敏毒素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中作用最强的介质,较C3a强20倍,较C4a强2500倍。此外,C5a还可不依赖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即通过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而增加血管的通透性。(2)趋化作用:高浓度的C5a是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趋化剂,可刺激这些细胞沿着浓度定向移动。值得注意的是,被血清羧肽酶N切C5a C端精氨酸残基而形成的去精C5a虽丧失了使肥大细胞分泌组胺的能力,但仍具有较强的趋化活性,是补体活化后产生趋化作用的主要因素。(3)促代谢作用:高浓度的C5a可刺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氧化代谢,提高其cGMP的水平,有利于促进溶酶体与细胞膜的融合,释放溶酶体酶。此外,C5a还可刺激中性粒细胞粘附及增强其产生超氧化物。(4)免疫调节作用:近年体外研究表明,C5a对免疫应答有明显增强作用,如可诱导单核细胞分泌IL-1、IL-6、IL-8及TNF-α等细胞因子,促进抗原及同种异体抗原诱导的T细胞增殖及B细胞产生抗体等。C5a的上述生物学活性的利于增强机体的防御机能,但由其导致的炎症反应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损伤。编码入C5的基因定位于第9号染色体长臂32-34区。
图5-7 C3b的酯化反应(图解)
图5-8 C3各种裂解片段的产生(图解)
图5-9 C5分子的结构(模式图)

- C5分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4结合蛋白《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6和C7《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4分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8分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4单体型《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9分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3分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A125《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C3a、C4a和C5a受体《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A19-9及CA50《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C2分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adherin家族《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1抑制物《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AMP《病理生理学》
- C1分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AMP是激素在细胞内的信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C1q受体《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是cAMP的靶分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C1q《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apgras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C D《伤寒说意》
- CAP的正性调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C D《伤寒悬解》
- CD、粘附分子与Ig超家族的关系《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传染病》
- CD19《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医学遗传学基础》
- CD2《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医学统计学》
- CD21《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第一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
- 第一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分类
- 第二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应用
- 一、与T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 二、与B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 三、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粘附分子
- 第一节 粘附分子的种类和结构
- 第二节 粘附分子的表达的调节
- 第三节 粘附分子的功能
- 一、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 二、粘附分子与淋巴细胞的归巢
- 三、粘附分子参与免疫细胞的识别作用
- 四、粘附分子参与细胞发育、分化、附着及移动
- 五、粘附分子与肿瘤
- 六、 粘附分子与凝血
- 七、粘附分子与细胞内信号传导
- 第四节 可溶性粘附分子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组成和特点
-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多样性
- 第三节 T细胞受体基因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念和作用特点
-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结构和生物学特征
- 一、白细胞介素(IL)
- (一)IL-1
- (二)IL-2
- (三)IL-3
- (四)IL-4
- (五)IL-5
- (六)IL-6
- (七)IL-7
- (八)IL-8
- (九)IL-9
- (十)IL-10
- (十一)IL-11
- (十二)IL-12
- (十三)IL-13
- (十四)IL-14
- (十五)IL-15
- 二、集落刺激因子(CSF)
- 三、肿瘤坏死因子
- 四、干扰素(IFN)
- 五、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 六、趋化因子
- 七、其它细胞因子
- 八、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 第三节 细胞因子受体
- 第四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检测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补体的分子生物学
- 第六章 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
- 第一节 MHC基因图及其遗传特征
- 第二节 MHC抗原的结构及检测
- 第三节 MHC中的单体型
- 第四节 MHC的生物学功能
- 第五节 HLA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淋巴细胞群及其亚群
- 第八章 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信号转导的分子基础
- 第一节 TCR/CD3复合体
- 第二节 蛋白酪氨酸激酶
- 第三节 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
- 第四节 G蛋白和磷脂酶C
- 第五节 蛋白激酶C
- 第六节 T细胞基因的转录激活及其表达
- 第七节 经B淋巴细胞抗原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分子基础
- 第八节 淋巴细胞信号转导研究中常用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免疫网络学说及其在医海陆空中的应用
- 第一节 独特型和抗独特型
- 第二节 免疫网络学说
- 第三节 抗独特型抗体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引论
- 第一节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发展简史
- 第二节 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系统间的关系
- 第三节 神经和内分泌(或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控
- 一、神经内分泌对免疫功能调控的生物学基础
- 二、激素、神经肽及神经递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三、应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四、神经系统定位损毁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五、条件反射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四节 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 一、免疫应答过程中神经及内分泌变化
- 二、细胞因子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三、胸腺肽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 四、免疫功能在神经及内分泌组织中的体现
- 第五节 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环路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