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粘附分子与凝血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书籍目录

凝血过程中血小板聚集的分子基础是血小板表面的粘附分子。在动脉和静脉中血小板聚集的机理有所差别,所涉及到的粘附分子也不尽相同。

(一)粘附分子与动脉凝血

动脉中形成的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组成,称为白血栓。动脉中血栓的形成过程包括最初血小板与血管壁损伤部位的接触、粘附及随后的活化、伸展和聚集。血小板与血管壁损伤部位的接触由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复合物GPIb-IX与管壁上的vWF因子(vonWillebrand facfor)的结合介导。GPIb-IX或vWF的遗传缺陷都可以导致病人凝血机能的障碍,在临床上分别被称为Bernard-Soulier综合征(Bernard-Soulier syndrome,BSs)和von Willebrand病(von Willebrand's disease,vWd)。

GPIb由一两条多肽链通过二硫键连接所组成,两条链分别称为GPIba(135kDa,CD42b)和GPIbβ(22kDa,CD42c),GPIb与另一个糖蛋白分子GPIX(23kDa,CD42a)按1:1的比例通过非共价键结合构成GPIb-IX复合物。GPIbα、GPIbβ和GPIX的共同特点是都含有不同数目的由24个氨a基酸构成的富含亮氨酸糖蛋白的重复序列段(leucine-rech glycoprotein,LRG)。BSs病人的血小板除缺乏GPIbα、GPIbβ、GPIX三种分子外,同时还缺乏另一条称为GPV的肽链。GPV同样含有LRG序列,其功能还不清楚。GPIb-IX复合物与vWF结合的部位在GPIbα链上,位于其N端的第7个LRG重复序列及近膜部分的富含碳水化合物区域之间(图2-15)。vWF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合成,单体分子量为220kDa。血管内皮细胞可向其附着面分泌vWF,结合于基底膜的胶原纤维。

GPIb-IX复合物的结构模式图

图2-15 GPIb-IX复合物的结构模式图

GPIb-IX与vWF结合的显著特点是切力依赖性(sheardependence),即GPIb-IX与vWF的结合只有动脉中血液快速流动状态下才会发生,在静脉血液流动缓慢或静止时GPIb-IX与vWF并不结合,目前对于这种切力依赖性结合发生的机理仍不清楚。

GPIb-IX与vWF的结合导致血小板的活化,使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αⅡbβ3)的构型发生改变,得以与血浆中vWF、FB、FN等配体结合,构成后续血小板的结合部位,触发血小板的聚集过程。另一种血小板糖蛋白GPⅠaⅡa(α2β1)可能也参与此过程。

(二)粘附分子与静脉凝血

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起着较为次要的作用,血栓主要含有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称为红血栓,此过程与GPIb-IX和vWF的相互作用无关。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粘附可能由GPIaⅡa(α2β1)、GPIcⅡa(α5β1)αvβ3、GPⅡbⅢa(αⅡbβ3)等粘附分子共同介导,上述粘附分子的作用是切力非依赖性的。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细胞和分子免疫学》书籍目录
  1. 粘附分子与凝血《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2. 粘附分子与淋巴细胞的归巢《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3. 粘附分子与细胞内信号传导《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4. 粘附分子构型改变影响细胞的粘附作用《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5. 粘附分子与肿瘤《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6. 粘附分子的种类和结构《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7. 粘附剂《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8. 粘附分子的功能《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9. 粘汗《中医词典》
  10. 粘附分子的表达的调节《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11. 粘合素超家族《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12. 粘附分子参与细胞发育、分化、附着及移动《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13. 粘合素超家族《医学免疫学》
  14. 粘附分子参与免疫细胞的识别作用《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15. 粘连蛋白的提取《动脉粥样硬化》
  16. 粘附分子《医学免疫学》
  17. 粘连性肠梗阻《普通外科学》
  18. 粘附分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19. 粘连性中耳炎《耳鼻咽喉外科学》
  20. 旃檀《本经逢原》
  21. 粘膜《组织学与胚胎学》
  22. 《本草易读》
  23. 粘膜白斑《老年百病防治》
  24. 瘵疾丸《目经大成》
  25. 粘膜白斑病《理疗学》
  26. 瘵骨蒸热《女科证治准绳》
  27. 粘膜对紫外线照射的反应《理疗学》
  28. 《中医词典》
  29. 粘膜下层《组织学与胚胎学》
  30. 窄阴方《古代房中秘方》
  31. 粘膜皱襞的改变《放射诊断学》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