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肿胀辨
经云∶风气善行而数变,又为百病之长也。亦随人身之盛衰为转移,假如西北地土凛烈,人体刚劲,外风骤入,卒然倒仆,昏不知人,口眼 斜,频吐涎沫,有真中、类中之分别,中脏、中腑、中经、中血脉之殊证,有闭、脱之异。药用开固之法,如用小续命汤开其卫气,以参附、 附汤固其荣气,他如侯氏黑散、风引汤,皆填窍以息风之治也。迨李东垣谓元气虚弱,骤然卒倒无知;刘河间以风乘火势,火藉风威,其人亦卒然仆倒昏厥;朱丹溪以东南气温多湿,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忽然神昏搐搦,口眼歪僻等候现矣。由是观之,三子之言中风,言其因也,名之曰类中风;仲景、《外台》言中风,言其本也,即真中风也。近世类中风多,真中风罕见也。市医不知,一见动摇之状,不辨正虚、痰火之因,辄用散风逐邪之方,枢纽离脱,则命亦随之而倾矣。
至于肿胀一症,因阳气衰败而成,治宜大培元阳,温中扶气,则水自行而肿胀除矣。盖人身之卫气,周护一身之表,犹天包地之义,肌肤之温柔、坚密,皆本乎此。若卫受邪伏于内,阴反居于外,水从阴化则成肤肿,中阳气遏则生 胀,治宜温发阳气,以逐阴邪,是为探本之治也。余恒见庸工每用行水利湿之剂,如五苓、舟车等方,初获小效,久则病加,肿盛胀增,甚至背平脐突,阴 阳位,为喘为阻,则大命倾矣。余目睹其症已危,心欲拯之,而势难挽也。特将致病之源、理,不惮烦而辨之,以作后进之殷鉴也可。
澜按∶古人论中风,论其本也;后世言中风,言其因也。治有开邪、固正之法,息风、涤痰、扶本之方,精审明辨,大法备矣。他如肿胀有虚、实之异,《内经》言之详尽,《金匮》分之明晰,奈何市医不明,妄执治标渗利以误人。先生目睹其害,不惮烦而辨正之,济世利人之苦心,昭然若揭矣。
- 中风肿胀辨《证治心传》
- 中风中痰不省人事《奇方类编》
- 中风总括《医宗金鉴》
- 中风肢体难伸《奇方类编》
- 中风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 中风症《医学实在易》
- 中风总论《症因脉治》
- 中风证治论《叶选医衡》
- 中封《中医词典》
- 中风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中封《针灸学》
- 中风证治《医宗金鉴》
- 中封(经穴)《子午流注说难》
- 中风证歌《医学实在易》
- 中封(一名悬泉)《针灸大成》
- 中风证《古今名医汇粹》
- 中府《气功外气疗法》
- 中风针法《卫生宝鉴》
- 中府《中医词典》
- 中风针法《卫生宝鉴》
- 中府《针灸学》
- 中风章《医学妙谛》
- 中府(一名膺俞)《针灸大成》
- 中风杂说《卫生宝鉴》
- 中腑《中医名词词典》
- 中风欲愈十五 太阴十六《伤寒悬解》
- 中腑《中医词典》
- 中风有阴虚阳虚两大纲《读医随笔》
- 中腑《明医指掌》
- 中风应灸俞穴《医学实在易》
- 中腑《校注医醇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