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重
《素问》示从容论有云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运气身重有五∶一曰湿。乃湿制肾虚而重。经云∶太阴所至为身重。又云∶太阴之复,体重身满。又云∶岁土太过,湿气流行,民病体重烦冤。又云∶土郁之发,民病身重是也。二曰湿热。经云∶少阳司天之政,四之气。炎暑间化,其病满身重是也。三曰寒湿。经云∶太阴司天之政,三之气,感于寒湿,民病身重是也。四曰风乃木制,脾虚而重。经云∶岁木太过,风气流行,民病体重烦冤。又云∶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体重烦冤。
又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病身体皆重是也。五曰金乃燥制,肝虚而重。经云∶岁金太过,燥气流行,民病体重烦冤是也。东垣云∶身重者,湿也。补中益气汤加五苓散去桂主之。洁古云∶起卧不能谓之湿,身重是也。小柴胡汤、黄 芍药汤。仲景云∶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洁古云∶夏月中风湿,身重如山,不能转侧,除风胜湿去热之药治之。仲景云∶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脾胃虚弱,元气不能荣于心肺,四肢沉重,食后昏闷,参术汤主之。针灸身重有二法∶其一取脾。经云∶脾病者,身重肉痿,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又云∶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腹胀,身体皆重,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其二取肾。经云∶肾病者,身重,寝汗出,憎风,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是也。

- 身重《证治准绳·杂病》
- 身重《证治准绳·类方》
- 身重《伤寒大白》
- 身重《医述》
- 身重《广瘟疫论》
- 身重《医学纲目》
- 身重(解)《张氏医通》
- 身重《医学纲目》
- 身重门《张氏医通》
- 身重《重订灵兰要览》
- 身重难转侧《医学心悟》
- 身重《中医词典》
- 身重痧《中医词典》
- 身肿《中医词典》
- 身重畏冷《医法圆通》
- 身中门《跌损妙方》
- 身重心悸证八 太阳九十九《伤寒悬解》
- 身中腹中一股热气冲动者有虚实二因《读医随笔》
- 身重喑哑《儒门事亲》
- 身长《常见病自测》
- 身重瘖哑《中医词典》
- 身有赤处候《诸病源候论》
- 身柱《针灸大成》
- 身有赤处《证治准绳·幼科》
- 身柱《中医词典》
- 身有赤处《幼幼新书》
- 身柱《针灸学》
- 身有赤处《中医词典》
- 身灼热《中医词典》
- 身痒欲死《医法圆通》
- 身紫泡《古今医统大全》
《证治准绳·杂病》
- 作者:王肯堂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自叙
- 第一册·诸中门
- 第一册·诸伤门
- 第一册·寒热门
- 第二册·诸气门
- 第三册·诸呕逆门
- 第三册·诸血门
- 第四册·诸痛门
- 第四册·痿痹门
- 第五册·诸风门
- 第五册·神志门
- 第五册·杂门
- 第六册·大小腑门
- 第七册·七窍门上
- 目总论
- 目痕
- 目赤
- 目肿
- 目痒
- 目翳
- 睛里昏暗,与不患之眼相似,唯瞳神里有隐隐青白者,无隐隐青白者亦有之
- 瞳子散大
- 瞳子渐渐细小如簪脚,甚则小如针
- 瞳神歪斜不正
- 目昏
- 倏然盲而不见
- 目内外并无障翳气色等病,只自不见者
- 夜盲
- 白晕
- 目珠子觉低陷而不鲜绽也
- 视珠外神水干涩而不莹润
- 神珠不待人转,而自蓦然察上,蓦然察下,下之不能上,上之不能下,或左或右,倏易无时。
- 目珠偏斜,视亦不正
- 目珠不正,人虽要转而目不能转
- 珠斜翻侧转,白向外而黑向内也
- 风轮破碎,内中膏汁叠出也
- 视瞳神深处,有气一道,隐隐袅袅而动,状若明镜远照一缕清烟也
- 眼睫毛倒卷入眼中央是也
- 眼楞紧急缩小,乃倒睫拳毛之渐也
- 目内睥之肉,与气轮相粘不开,难于转运
- 两睥腻沫,粘合难开,夜卧尤甚
- 睥翻转贴在外睑之上,如舌舐唇之状
- 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
- 睥内之肉紫淤浮泛,如臭血坏泛之状,其色紫晕泛起,甚则细细如泡,无数相连成片
- 目睥浮肿如球状也
- 目赤烂
- 目泪
- 目疮疡
- 目漏
- 能远视不能近视
- 能近视不能远视者
- 目
- 筋纵目不开
- 视物而目睛不转动者
- 戴眼
- 外伤
- 伤寒
- 其他
- 第八册·七窍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