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
自青春期起,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作用下,子宫底部和体部的功能层内膜出现周期性变化,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脱与出血及修复和增生,称为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每个月经周期是从月经第1天起至下次月经来前一天止。内膜周期性变化一般分为三期,即月经期、增生期和分泌期(图17-14)。
图17-14 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示意图
1.月经期月经期(menstrual phase)为周期第1~4天。由于卵巢内的黄体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量骤然下降,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动脉发生持续性收缩,内膜缺血,组织坏死。螺旋动脉在收缩之后,又突然短暂地扩张,血液溢入结缔组织,最终突破退变坏死的内膜表层,流入子宫腔,从阴道排出,即为经血。退变及坏死的内膜呈小块状剥脱,直至功能层深部。月经期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5天,因个体而差异并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在月经终止前,内膜基底层子宫腺残端的细胞迅速分裂增生,并铺展在脱落的内膜表面,内膜修复而进入增生期。
2.增生期 增生期(proliferation phase)又称卵泡期(follicular phase),为周期的第5~14天。此时期的卵巢内有若干卵泡生长,在卵泡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性变化。在月经终止前,子宫内膜已修复,增生早期的子宫腺短直而细,数量较少。在整个增生期内的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子宫腺细胞对激素的反应也较强,雌激素使腺上皮逐渐生长与分化(图17-15)。至增生晚期(第11~14天),内膜增厚达1~3mm,子宫腺也增多,并不断增长和弯曲,上皮细胞分化成熟,胞质中糖原积聚,腺腔扩大。螺旋动脉也增长并弯曲。至增生期未,卵巢内的成熟卵泡排卵,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入分泌期。
图17-15 人子宫内膜增生期
HE×320 ↓子宫腺
3.分泌期 分泌期(secretory phase)又称黄体期(luteal phase)。此时卵巢已排卵,黄体形成。子宫内膜在黄体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尤其是孕激素的作用下继续增厚,于分泌早期(排卵后2天),子宫腺更弯曲,腔也变大,腺细胞核下区出现大量糖原聚积,细胞核则移至细胞顶部。在HE染色切片中,糖原被溶解,构成光镜下所见的核下空泡(图17-16)。随后,腺细胞核下区糖原渐转移至细胞顶部即核上区,并以顶浆分泌方式排入腺腔,腺腔内可见含糖原的嗜酸性分泌物(图17-17)。腺细胞分泌活动于周期第21天达高峰。腺细胞排泌后,细胞低矮,腺腔扩大呈锯齿状(图17-14)。此时期的固有层内组织液增多,内膜水肿,螺旋动脉增长并更弯曲,伸至内膜表层。于分泌晚期,基质细胞增生并分化形成两种细胞。一种为前蜕膜细胞(predecidual cell),细胞体积大而圆,胞质中含有糖原及脂滴;于妊娠期,前蜕膜细胞在妊娠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影响下,继续发育增大,成为蜕膜细胞。另一种细胞为内膜颗粒细胞,细胞体积较小,圆形,胞质内含有颗粒,细胞分泌松弛素。至分泌晚期,内膜可厚达5mm。卵若受精,内膜继续增厚;卵若未受精,卵巢内的月经黄体退变,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下降,内膜脱落又转入月经期。
绝经后,卵巢功能退化,激素分泌停止,子宫内膜萎缩变薄,仅残留稀少而细小的腺体。
图17-16 人子宫内膜分泌早期的子宫腺HE×400 ↑示腺细胞核下空泡
图17-17人子宫内膜分泌早期子宫腺电镜像 ×6000
↑腺细胞核下糖原斑,(

- 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组织学与胚胎学》
- 子宫内膜增生症《病理学》
-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药理学》
- 子宫内膜增生不孕《古代房中秘方》
- 子宫平滑肌抑制药《药理学》
- 子宫内膜异位症《妇产科学》
- 子宫破裂《急诊医学》
-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学》
- 子宫破裂《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子宫内膜异位症《百病自测》
- 子宫破裂《百病自测》
- 子宫内膜异位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子宫破裂《妇产科学》
- 子宫内膜异位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子宫韧带《妇产科学》
-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妇产科学》
- 子宫收缩不协调《妇产科学》
- 子宫内膜癌《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子宫收缩乏力《手穴手纹诊治》
- 子宫内翻《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子宫收缩乏力《妇产科学》
- 子宫帽(阴道隔膜)《妇产科学》
- 子宫收缩过强《妇产科学》
- 子宫颈粘液《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子宫输卵管造影《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
- 子宫颈粘膜下肌瘤《临床激光治疗学》
- 子宫体癌《百病自测》
- 子宫颈原位癌《病理学》
- 子宫体癌《妇产科学》
- 子宫颈炎《妇产科学》
- 子宫脱出《外科大成》
《组织学与胚胎学》
- 组织学
- 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
- 一、组织学发展概况及研究内容与意义
- 二、组织学研究方法
- (一)一般光学显微镜术
- (二)几种特殊显微镜的应用
- (三)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术
- (四)免疫细胞化学术
- (五)同位素示踪术
- (六)原位杂交术
- (七)细胞和细胞化学定量术
- (八)电子显微镜术
- (九)组织培养术
- (十)细胞融合术
- 三、组织学与胚胎学学习方法的几个要点
- 第二章 上皮组织
- 一、被覆上皮
- 二、腺上皮和腺
- 三、上皮组织的更新和再生
- 第三章 结缔组织
- 第四章 软骨和骨
- 第五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 第六章 肌组织
- 第七章 神经组织
- 第八章 循环系统
- 第九章 免疫系统
- 第十章 皮肤
-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 第十二章 消化管
-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 二、口腔
- 六、小肠
- 七、大肠
- 八、消化管的淋巴组织及其免疫功能
- 九、胃肠的内分泌细胞
- 十、消化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 第十三章 消化腺
- 第十四章 呼吸系统
- 第十五章 泌尿系统
- 第十六章 男性生殖系统
- 第十七章 女性生殖系统
- 第十八章 眼和耳
- 胚胎学
- 第十九章 胚胎学绪论
- 第二十章 人体胚胎学总论
- 第二十一章 颜面、颈和四肢的发生
- 第二十二章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
- 一、消化系统的发生
- 二、呼吸系统的发生
- 第二十三章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 第二十四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 一、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
- 二、心脏的发生
- 三、弓动脉的演变
- 四、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
- 五、心血系统的常见畸形
- 第二十五章 神经系统的发生
- 第二十六章 眼和耳的发生
- 第二十七章 先天性畸形和致畸
- 一、先天畸形的发生概况和分类
- 二、先天畸形的发生原因
- 三、胚胎的致畸敏感期
- 四、先天畸形的预防、宫内诊断和宫内治疗
- 主要阅读书目和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