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腭的发生与口腔、鼻腔的分隔
腭起源于正中腭突与外侧腭突两部分,从第5周开始发生,至第12周完成(图21-4)。
1.正中腭突左右内侧鼻隆起愈合后,向原始口腔内长出一个短小的突起,即为正中腭突(median palatine process)。它演化为腭前部的一小部分。
2.外侧腭突上颌隆起向原始口腔内长出的左右一对扁平突起,即为外侧腭突(lateral palatine process)。外侧腭突起初是在舌的两侧斜向下方,以后随着口腔的扩大及舌变扁和位置下降,左右外侧腭突逐渐在舌的上方呈水平方向生长,并在中线愈合,形成腭的大部。其前缘与正中腭突会拢愈合,两者正中交会处残留一小孔即切齿孔。以后,腭前部间充质骨化为硬腭,后部则为软腭。软腭后缘正中部组织增生并向后方突出,即为悬雍垂。
腭的形成将原始口腔与原始鼻腔再次分隔,成为永久的口腔与鼻腔、鼻腔在腭的后缘与咽相通,该部位即为后鼻孔。伴随腭的形成,额鼻隆起的下部在形成鼻梁与鼻尖的同时,还向原始鼻腔内长出板状的鼻中隔,它向下垂直生长,最终与腭在中线愈合,鼻腔即被一分为二。鼻腔外侧壁还发生三个嵴状皱襞,分别形成上、中、下三个鼻甲(图21-4)。
图21-4 腭的发生及口腔与鼻腔的分隔
(1)、(3)、(5)冠状切面 (2)、(4)、(6)口腔顶部观

- 腭的发生与口腔、鼻腔的分隔《组织学与胚胎学》
- 腭垂肌《人体解剖学》
- 腭帆提肌《人体解剖学》
- 腭《中医词典》
- 腭帆张肌《人体解剖学》
- 饿马摇铃《中医词典》
- 腭裂《口腔科学》
- 恶阻总括《妇科心法要诀》
- 腭舌肌《人体解剖学》
- 恶阻总括《医宗金鉴》
- 腭咽肌《人体解剖学》
- 恶阻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鹗《本草纲目》
- 恶阻证治《医宗金鉴》
- 鹗《饮食须知》
- 恶阻与胎化不成《推求师意》
- 頞《中医词典》
- 恶阻似病,只顺胎即平《医门补要》
- 鳄鱼《本草纲目》
- 恶阻呕吐用药大法《女科经纶》
- 蒽和菲《医用化学》
- 恶阻论外方《妇人规》
- 儿病本气篇导言《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恶阻论《妇科秘书》
- 儿茶酚胺、多巴胺《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恶阻论《胎产心法》
- 儿茶酚胺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恶阻(妊娠恶阻)《中医名词词典》
- 儿初生《卫生易简方》
- 恶阻《女科秘要》
- 儿初生(初诞法,详小儿门)《妇人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