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腔
鼻以软骨和骨构成支架,表面的皮肤较厚,皮脂腺和汗腺较发达。为痤疮和疖的好发部位。鼻腔内面覆以粘膜,粘膜下方为软骨、骨或骨骼肌。鼻粘膜分前庭部、呼吸部和嗅部三部分。
(一)前庭部
前庭部(vestibular region)是邻近外鼻孔的部分。粘膜表面为复层扁平皮上皮,近外鼻孔处为角化型上皮,其余为未角化上皮。固有层为致密结缔组织。近外鼻孔的粘膜含鼻毛和皮脂腺,鼻毛无立毛肌。可阻挡胃吸入空气中的大尘粒。近呼吸部的粘膜固有层内有少量混合腺及弥散淋巴组织。
(二)呼吸部
呼吸部(respiratory region)的面积较大,占鼻粘膜的大部,包括下鼻甲、中鼻甲、鼻道及鼻中隔中下份等粘膜。生活状态的粘膜呈淡红色,表面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较多(图14-1)。上皮纤毛向咽部快速摆动,将粘液及粘着的尘粒推向咽部而被咳出。固有层结缔组织内有较多粘液腺、浆液腺和混合腺,分泌物经导管排入鼻腔,与上皮内杯状细胞分泌物共同形成一层粘覆于纤毛上。呼吸部粘膜的血液供应较丰富,并有丰富的静脉丛,中、下鼻甲处尤多,使粘膜形成许多小隆起。静脉丛管壁薄,腔大似窦状,它们随动静脉吻合的开放和关闭而有周期性充血变化,通过散热和渗出,对吸入空气起加温和湿润作用,患鼻炎时,静脉丛异常充血,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鼻道变窄。固有层内淋巴组织较多,还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患过敏性鼻炎时,鼻分泌物中可见此类细胞。
图14-1 人鼻呼吸部粘膜HE × 100
Ep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G腺泡 V小静脉
(三)嗅部
嗅部(olfactory region)粘膜面积小,位于上鼻甲和相对的鼻中隔上份及鼻腔顶部,人两侧嗅粘膜的总面积约2cm2,某些动物的嗅粘膜面积大,如狗为100cm2。活体的嗅粘膜呈棕黄色,与淡红色的呼吸部分界明显.嗅粘膜表面的嗅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无纤毛细胞和杯状细胞,由支持细胞、基细胞和嗅细胞组成(图14-2)。
1.支持细胞 细胞呈高柱状,顶部宽大,基部较细,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核卵圆开,位于细胞上部,胞质内含有黄色色素颗粒。支持细胞分隔嗅细胞,使每个嗅细胞为一个功能单位,两者之间形成连接复合体,起支持和保护嗅细胞的作用。
2.基细胞 细胞呈圆形或锥形,位于上皮深部。细胞有细小突起,伸于上皮内其他细胞之间。基细胞有分裂和分化能力,能分化为支持细胞和嗅细胞。
3.嗅细胞 嗅细胞(olfactory cell)呈细长梭形,是一种双极神经元,它是唯一的一种存在于上皮内的感觉神经元。嗅细胞分散于支持细胞之间,人约有107个,狗有2.2×108。嗅细胞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含核的胞体部位于上皮的中部。顶部的树突呈细棒状,伸向上皮表面,突起末端膨胀大呈球状,称嗅泡(olfactory vesicle),从嗅泡伸出10~30根纤毛,称嗅毛(olfactory cilia)。嗅毛较长,向一侧倾倒,平铺在上皮表面,埋于较厚的浆液层内。嗅毛的结构不同于动纤毛,基内的微管无动力臂,故嗅毛无摆动性。胞体基部伸出细长轴突,穿过基膜,在固有层内由施万细胞包裹,形成无髓神经纤维,组成嗅神经(图14-2)。嗅神经穿过颅骨筛板,与嗅球内的神经元树突构成突触。嗅毛为嗅觉感受器,可能具有不同的受体,分别接受不同化学物质的刺激,使嗅细胞产生冲动,传入中枢,产生嗅觉。
嗅粘膜固有层为薄层结缔组织,与深部骨膜相连。固有层内的血管较丰富,并有许多浆液性嗅腺。嗅腺腺泡分泌的浆液经导管排至上皮表面,可溶解吸入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刺激嗅毛。浆液的不断分泌,又可清洗上皮表面,保持嗅细胞感受刺激的敏锐性。
图14-2 嗅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 鼻腔《组织学与胚胎学》
- 鼻腔《人体解剖学》
- 鼻腔《耳鼻咽喉外科学》
- 鼻前庭炎《耳鼻咽喉外科学》
- 鼻腔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鼻前庭炎《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鼻腔恶性肿瘤及鼻窦恶性肿瘤《临床激光治疗学》
- 鼻前庭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鼻腔及鼻涕《百病自测》
- 鼻前庭炎《临床激光治疗学》
- 鼻腔外侧壁开口歌诀《人体解剖学歌诀》
- 鼻前庭囊肿《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鼻腔异物《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鼻前庭囊肿《临床激光治疗学》
- 鼻腔异物《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 鼻前孔闭锁及狭窄《临床激光治疗学》
- 鼻腔异物《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鼻旁窦歌诀《人体解剖学歌诀》
- 鼻腔异物《耳鼻咽喉外科学》
- 鼻旁窦《人体解剖学》
- 鼻腔异物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鼻衄涌泉《疫疹一得》
- 鼻腔异物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鼻衄血《普济方·针灸》
- 鼻鼽《中医名词词典》
- 鼻衄血《新修本草》
- 鼻鼽《中医词典》
- 鼻衄续法《医学纲目》
- 鼻鼽《医学纲目》
- 鼻衄统论《圣济总录》
- 鼻鼽《医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
- 组织学
- 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
- 一、组织学发展概况及研究内容与意义
- 二、组织学研究方法
- (一)一般光学显微镜术
- (二)几种特殊显微镜的应用
- (三)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术
- (四)免疫细胞化学术
- (五)同位素示踪术
- (六)原位杂交术
- (七)细胞和细胞化学定量术
- (八)电子显微镜术
- (九)组织培养术
- (十)细胞融合术
- 三、组织学与胚胎学学习方法的几个要点
- 第二章 上皮组织
- 一、被覆上皮
- 二、腺上皮和腺
- 三、上皮组织的更新和再生
- 第三章 结缔组织
- 第四章 软骨和骨
- 第五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 第六章 肌组织
- 第七章 神经组织
- 第八章 循环系统
- 第九章 免疫系统
- 第十章 皮肤
-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 第十二章 消化管
-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 二、口腔
- 六、小肠
- 七、大肠
- 八、消化管的淋巴组织及其免疫功能
- 九、胃肠的内分泌细胞
- 十、消化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 第十三章 消化腺
- 第十四章 呼吸系统
- 第十五章 泌尿系统
- 第十六章 男性生殖系统
- 第十七章 女性生殖系统
- 第十八章 眼和耳
- 胚胎学
- 第十九章 胚胎学绪论
- 第二十章 人体胚胎学总论
- 第二十一章 颜面、颈和四肢的发生
- 第二十二章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
- 一、消化系统的发生
- 二、呼吸系统的发生
- 第二十三章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 第二十四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 一、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
- 二、心脏的发生
- 三、弓动脉的演变
- 四、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
- 五、心血系统的常见畸形
- 第二十五章 神经系统的发生
- 第二十六章 眼和耳的发生
- 第二十七章 先天性畸形和致畸
- 一、先天畸形的发生概况和分类
- 二、先天畸形的发生原因
- 三、胚胎的致畸敏感期
- 四、先天畸形的预防、宫内诊断和宫内治疗
- 主要阅读书目和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