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门

《幼科指南》书籍目录

总括

瘟疫之病,与伤寒之病,传变相同。有冬感于寒而即病者,乃伤寒之名。有冬受寒邪,而未即发,藏于肌肤之内,伏于荣卫之间,因至春复感春风而发,温病成焉。至夏复感暑热,发为热病。若合门逐户,老幼相传,乃天行瘟疫,其害更烈。或春夏应暖而反寒,秋冬应寒而反暖,此为四时不正之气,名为时气相感为病,与伤寒同治也。其间或发痧发疹发瘟 ,要当详明治之。

温病

冬受寒邪,不即为病,至春复感春寒而发,名为温病。现证同于伤寒。用双解通圣汤两解之。若呕吐者,加生姜半夏均入。

风温

风温者,冬受寒邪,复感春风而发为病。其证发热自汗,身重鼾眠。如汗少者,用荆防败毒散治之;汗多者,以桂枝白虎汤,煎服清解之。

热病

冬受寒邪,不即为病,至夏复感暑热而成热病。见证与温病相类,但身不恶寒,而口多渴,为少异耳。治法亦与温病相同也。

瘟疫

天地流行厉气,而成瘟疫之病,不论老小强弱,沿门合境皆同。盖由邪气自口鼻而入,故此传染之速,迅如风火,当分有在表在里,在阴在阳之毒。其或发,或清,或攻,当因春风、夏热、秋凉、冬寒之四时各异,审人虚实重轻以施治也。古法皆以攻毒为急者,以邪自口鼻入,在里之病多故也。发以荆防败毒散,清以普济消毒饮,再攻以二圣救苦丹,则审度医治,庶几临证有功矣。

瘟 疹痧

伤寒发疹、发 、发痧,皆因失于汗下,乃时气感染,即其然也。缘表邪覆郁荣卫之分,外泛出皮脉,而成痧疹之证。亦由疫之为病,烈而速也。发于卫分,则为痧。卫主气,故色白。发于荣分,则为疹,营主血,故色红,皆如肤粟。深重为 , 红如豆,甚则成片连连。 疹之色,红者轻,赤者重,黑多死证。以色辨热之浅深,验生死也。若其色淡红稀暗者,皆邪在三阳,已成 疹,由外入里,邪从阴化,或过服寒凉之药所致,是为阴 。阴痧阴疹,法当从阴寒治也。 出未透,表热轻者,用升麻葛根汤消毒犀角饮治之。表热盛者,用三黄石膏汤煎服。已透者,用消 青黛饮加减清之。瘀疹初起,或表里不清,用双解通圣汤为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幼科指南》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幼科指南》书籍目录
  1. 瘟疫门《幼科指南》
  2. 瘟疫门《医方考》
  3. 瘟疫门(一则)《辨证录》
  4. 瘟疫脉论《三指禅》
  5. 瘟疫名义论《松峰说疫》
  6. 瘟疫脉候(附录)《伤寒指掌》
  7. 瘟疫青喉《中医词典》
  8. 瘟疫脉沉《读医随笔》
  9. 瘟疫伤寒时症《奇效简便良方》
  10. 瘟疫兼暑《松峰说疫》
  11. 瘟疫舌疔《中医词典》
  12. 瘟疫兼湿《松峰说疫》
  13. 瘟疫诗《医学实在易》
  14. 瘟疫兼目疾论《银海指南》
  15. 瘟疫时令《奇效简便良方》
  16. 瘟疫兼痢《松峰说疫》
  17. 瘟疫五(附大头天行病)《丹溪心法》
  18. 瘟疫黄喉《中医词典》
  19. 瘟疫以劳食复作《孙文垣医案》
  20. 瘟疫红喉《中医词典》
  21. 瘟疫杂病论《医碥》
  22. 瘟疫黑喉《中医词典》
  23. 瘟疫杂病论《医碥》
  24. 瘟疫附《医效秘传》
  25. 瘟疫杂病论《医碥》
  26. 瘟疫附《医效秘传》
  27. 瘟疫杂证《医学集成》
  28. 瘟疫方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29. 瘟疫治法《石室秘录》
  30. 瘟疫方《医学三字经》
  31. 瘟疫专书之概论《温病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