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五(附大头天行病)
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热甚者加童便三酒中。
【入方】
大黄 黄连 黄芩 人参 桔梗 防风 苍术 滑石 香附 人中黄
上为末,神曲糊丸。每服六七十丸,分气血与痰,作汤使。气虚者,四君子汤;血虚者,四物汤;痰多者,二陈汤送下;热甚者,童便下。
又方 温病,亦治食积痰热,降阴火。
饭为丸,绿豆大。下十五丸。
又 时病。
如头痛,加酒芩;口渴,加干葛;身痛,加羌活、薄桂、防风、芍药。
大头天行病,此为湿气在高颠之上,切勿用降药,东垣有方。
【附方】
治大头病,兼治喉痹歌。
人间治疫有仙方,一两僵蚕二大黄,姜汁为丸如弹子,井花调蜜便清凉。
冬温为病,非其时而有其气也。冬时严寒,当君子闭藏,而反发泄于外,专用补药而带表药,如补中益气之类。
作人中黄法
以竹筒两头留节,中作一窍,纳甘草于中,仍以竹木钉闭窍,于大粪缸中浸一月,取出晒干,大治疫毒。
左手脉大于右手,浮缓而盛,按之无力。
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阴长故也。不可用附子,止可多服人参。
【附方】
漏芦汤 治脏腑积热,发为肿毒,时疫疙瘩,头面洪肿,咽嗌填塞,水药不下,一切危恶疫疠。
上 咀。每服二钱,水煎服。肿热甚,加芒硝二钱。
消毒丸 治时疫疙瘩恶证。
洁古雄黄丸 辟时疾,可与病患同床,传着衣服,亦不相染。
上为细末,蜜丸。每服五丸,空心温水下。

- 瘟疫五(附大头天行病)《丹溪心法》
- 瘟疫时令《奇效简便良方》
- 瘟疫以劳食复作《孙文垣医案》
- 瘟疫诗《医学实在易》
- 瘟疫杂病论《医碥》
- 瘟疫舌疔《中医词典》
- 瘟疫杂病论《医碥》
- 瘟疫伤寒时症《奇效简便良方》
- 瘟疫杂病论《医碥》
- 瘟疫青喉《中医词典》
- 瘟疫杂证《医学集成》
- 瘟疫名义论《松峰说疫》
- 瘟疫治法《石室秘录》
- 瘟疫门(一则)《辨证录》
- 瘟疫专书之概论《温病正宗》
- 瘟疫门《幼科指南》
- 瘟疫赘言《吴医汇讲》
- 瘟疫门《医方考》
- 瘟疫总括《医宗金鉴》
- 瘟疫脉论《三指禅》
- 瘟疫总括《幼科心法要诀》
- 瘟疫脉候(附录)《伤寒指掌》
- 瘟疹《医宗金鉴》
- 瘟疫脉沉《读医随笔》
- 瘟疹痧《幼科心法要诀》
- 瘟疫兼暑《松峰说疫》
- 瘟症挟惊《松峰说疫》
- 瘟疫兼湿《松峰说疫》
- 瘟症杂症治略《松峰说疫》
- 瘟疫兼目疾论《银海指南》
- 文贵者明疫漏底发热谵语(有发明)《孙文垣医案》
《丹溪心法》
- 序
- 序二
- 附录
- 十二经见证
- 不治已病治未病
- 亢则害承乃制
-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 治病必求于本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脱肛二十八
- 呕吐二十九
- 恶心三十
- 咳逆三十一
- 翻胃三十二
- 吞酸三十三(附嗳气)
- 痞三十四
- 嘈杂三十五
- 伤食三十六
- 疸三十七
- 水肿三十八
- 鼓胀三十九
- 小便不通四十
- 小便不禁四十一
- 关格四十二
- 淋四十三
- 赤白浊四十四
- 梦遗四十五(附精滑)
- 消渴四十六
- 发热四十七(附胸中烦热、虚热、虚烦不眠)
- 恶寒四十八(附面热、面寒)
- 自汗四十九
- 盗汗五十
- 补损五十一
- 六郁五十二
- 内伤五十三
- 积聚痞块五十四
- 香港脚五十五(附足跟痛)
- 卷四
- 痿五十六
- 厥五十七
- 五十八
- 痫五十九
- 癫狂六十
- 惊悸怔忡六十一
- 健忘六十二
- 痛风六十三
- 疠风六十四(附身上虚痒)
- 缠喉风喉痹六十五(附咽痛咽疮)
- 头风六十六
- 头眩六十七
- 头痛六十八
- 眉眶痛六十九
- 心脾痛七十
- 胁痛七十一
- 腹痛七十二(附腹中窄狭、绞肠痧)
- 腰痛七十三(附肾着)
- 疝痛七十四(附木肾、肾囊湿疮)
- 耳聋七十五
- 鼻病七十六
- 眼目七十七
- 口齿七十八
- 破滞气七十九(附气刺痛,附诸气)
- 附脾胃八十
- 瘿气八十一(附结核)
- 跌扑损伤八十二
- 破伤风八十三
- 诸疮痛八十四(附天泡疮、冻疮)
- 卷五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