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脉候(附录)
凡瘟疫脉洪大滑数.而数中兼缓者可治.紧数甚者难治.
邵评∶瘟疫是阳症.洪大滑数是阳脉.更兼缓.是有胃气.故可治.紧则无胃气.故难治.
身大热.而脉沉涩细小.足冷者危.
邵评∶大热是阳邪.沉涩细小为阴脉.阳病见阴脉.故危.足冷者.邪盛而阳衰也.
瘟病四五日.身热腹满而吐.脉细而弦强者.十二日死.
邵评∶瘟病四五日.邪已入里.腹满而吐.病在脾胃.身热脉细.阳症见阴脉.弦强是邪盛而无胃气.故死.
瘟病二三日.头痛腹满.脉直而疾者.八日死.
邵评∶病起二三日.表里症俱见.脉见直而疾.是邪盛而正衰.故死.
瘟病八九日.头身不痛.色不变而利不止.心下坚而脉大者.十七日死.
邵评∶病至八九日.邪去表而入里矣.利不止而心下坚.是虚邪结.其脉反大.久病脉大.则为病进.正虚邪盛.迁延必死.
又评∶此种瘟疫.是天行之疠气从口鼻而入.风热与湿浊熏蒸.其气流布三焦.
在上焦者.为大头瘟、捻颈瘟.在中焦者.为瓜瓤瘟.杨梅瘟、疙瘩瘟.在下焦者.为绞肠瘟、软脚瘟等症.治法当宗河间三焦立论.分心营肺卫.用手经辛凉之药.清热解毒.是为正治.不可用伤寒表里分界.而用足经辛温发散之剂也.所列诸方.学人以意参之可也.

- 瘟疫脉候(附录)《伤寒指掌》
- 瘟疫脉沉《读医随笔》
- 瘟疫脉论《三指禅》
- 瘟疫兼暑《松峰说疫》
- 瘟疫门《医方考》
- 瘟疫兼湿《松峰说疫》
- 瘟疫门《幼科指南》
- 瘟疫兼目疾论《银海指南》
- 瘟疫门(一则)《辨证录》
- 瘟疫兼痢《松峰说疫》
- 瘟疫名义论《松峰说疫》
- 瘟疫黄喉《中医词典》
- 瘟疫青喉《中医词典》
- 瘟疫红喉《中医词典》
- 瘟疫伤寒时症《奇效简便良方》
- 瘟疫黑喉《中医词典》
- 瘟疫舌疔《中医词典》
- 瘟疫附《医效秘传》
- 瘟疫诗《医学实在易》
- 瘟疫附《医效秘传》
- 瘟疫时令《奇效简便良方》
- 瘟疫方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瘟疫五(附大头天行病)《丹溪心法》
- 瘟疫方《医学三字经》
- 瘟疫以劳食复作《孙文垣医案》
- 瘟疫大法《金匮翼》
- 瘟疫杂病论《医碥》
- 瘟疫部《本草易读》
- 瘟疫杂病论《医碥》
- 瘟疫病论《医碥》
- 瘟疫杂病论《医碥》
《伤寒指掌》
- 作者:吴坤安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花序
- 自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伤寒变症
- 衄血(新法)
- 吐血(新法)
- 蓄血(述古)
- 热入血室(附)
- 痞(述古注释参来苏集)
- 痞满(新法叶案)
- 结胸(述古)
- 下利(述古)
- 下利(新法)
- 小便(附)
- 疹
- 发黄(述古)
- 痉(合参)
- 发狂(合参准绳金鉴)
- 霹雳汤
- 烦躁
- 停饮(述古)
- 心下悸(述古)
- 呕吐(新法兼参叶案)
- 吐蛔
- 噫嗳(述古)
- 呃逆(新法兼参叶案)
- 喘(新法合参景岳金鉴叶案)
- 奔豚述古
- 动气(新法参景岳全书)
- 战振栗(合参准绳金鉴)
- 筋惕肉(参准绳)
- 循衣摸床撮空
- 不便不食不便能食
- 百合狐惑阳毒阴毒
- 卷四伤寒类症
- 卷四瘟疫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