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热病八十

《灵枢悬解》书籍目录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

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肺主皮,开窍于鼻,肤痛、窒鼻、充面,此肺病也,故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刺。若苛恙见于轸鼻之间,轸、枕同,即头后枕骨。则索皮于肺。不得,宜索之火,此必是心火上炎而刑肺金也。

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悗,唇口嗌干,取之脉,以第一针,五十九刺。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身体燥涩,倾倚无力,热而烦悗,唇口嗌干,此脉病也,故取之脉,以第一针,五十九刺。若肤胀口干,身寒汗出.则索脉于心。不得,宜索之水,此必是肾水泛滥而刑心火也。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是骨病也,故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若骨病不食,啮齿耳青,则索骨于肾。不得,宜索之土,此必是脾土堙郁而刑肾水也。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溢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此肉病也,故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若目眦青,则索肉于脾。不得,宜索之木,此必是肝木抑遏而刑脾土也。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面青脑痛,手足躁,此筋病也,故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四肢厥逆。若筋躄目浸,眼泪浸淫,则索筋于肝,不得,宜索之金,此必是肺金横塞而刑肝木也。

热病数惊,瘛疭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瘛,筋急,疭,筋缓。余义同上文。瘛,音炽,疭,音纵。

热病头痛颞颥,目掣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腧及下诸指间,索气于胃络,得气也。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以第四针,针嗌里。

颞颥,即鬓骨,位当足少阳之脑空。目掣脉痛,目系急缩,抽掣作痛也。厥热病者,邪热上逆之病也。于其腧者,体重取脾腧之太白,肠热取肠腧之三间也。及下诸指间,谓足经诸指之穴也。索气于胃络,得气者,阳明之络曰丰隆,别走太阴,故索之于此,而得脾气也。足少阴、太阴之脉,自足走胸,挟脐上行,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足少阴之涌泉,与足太阴之阴陵泉。足少阴、太阴之脉,皆上络咽喉,故针嗌里,嗌里者,任脉之廉泉也。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

气口静,人迎躁者,阴虚而阳盛也,故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虚。身热甚,阴阳皆静者,所谓病热而身脉静也。《素问·阴阳应象论》语。勿刺者,以其有死征也。其可刺者,而不得汗出,则泻其热以出其汗。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七日、八日,经尽表解之期,脉口动喘而短者,阴气非衰,热欲泄而未能,是其汗且自出,但须待时耳,故急刺之,以泻其热而出其汗。手大指间,手太阴之少商也。鱼际、太渊,手太阴穴。大都、太白,足太阴穴。泻之则热去,泻其阳也。补之则汗出,补其阴也。内踝上横脉,足太阴之三阴交也。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喘甚者死,勿肤刺。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勿肤、腠刺者,亦以其有死征也。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阴脉之极,阴气绝也。阳脉之极,阳气亢也。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中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阳亢阴枯,则死。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瘛疭、齿噤齘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齘,音介。

腰折,瘛疭、齿噤齘,痉之证也。牙闭曰噤。切齿曰齘。

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傍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各一,项中一,凡六痏,巅上一,囟会一,发际二,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

两手外内侧各三,外侧,太阳之少泽,少阳之关冲,阳明之商阳,内侧,太阴之少商,厥阴之中冲,少阴之少冲,左右共十二穴。五指间各一,太阳之后溪,少阳之中渚,阳明之三间,少阴之少府,手太阴、厥阴本节后无穴,四经左右共计八穴。足亦如是,太阳之束骨,少阳之临泣,阳明之陷谷,太阴之太白,足厥阴本节后无穴,少阴入足心,不行于指,四经左右共计八穴。头入发一寸傍三,足太阳之五处、承光、通天也,左右共六穴。更入发三寸傍五,足少阳之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也,左右共十穴。耳前后口下各一,耳前,足少阳之听会,耳后,足少阳之完骨,口下,任脉之承浆,项中一,督脉之痖门,左右前后共六穴。巅上一,督脉之百会也。囟会一,督脉穴。发际二,前发际,督脉之神庭,后发际,督脉之风府,前后共二穴。廉泉一,任脉穴。风池二,足少阳穴。天柱二,足太阳穴。共计五十九穴。此与《素问·水热穴论》热病五十九腧穴多不同,另是一法。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首六句与《素问·刺热》同。此段旧误在寒热病。先起于阳五句,在本篇中。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灵枢悬解》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灵枢悬解》书籍目录
  1. 热病《灵枢悬解》
  2. 热病《中医名词词典》
  3. 热病《时病论歌括新编》
  4. 热病《时病论歌括新编》
  5. 热病《中医词典》
  6. 热病《黄帝内经·灵枢》
  7. 热病《备急千金要方》
  8. 热辨温壮烦《幼科释谜》
  9. 热病《女科秘旨》
  10. 热痹《金匮翼》
  11. 热病《医宗金鉴》
  12. 热痹《症因脉治》
  13. 热病《幼幼新书》
  14. 热痹《中医词典》
  15. 热病《续名医类案》
  16. 热痹《圣济总录》
  17. 热病《普济方·针灸》
  18. 热痹《中医名词词典》
  19. 热病《灵素节注类编》
  20. 热闭《金匮翼》
  21. 热病《时病论》
  22. 热闭《明医指掌》
  23. 热病《内经评文》
  24. 热闭《中医词典》
  25. 热病《温病正宗》
  26. 热崩用凉血地黄汤论《女科经纶》
  27. 热病《幼科心法要诀》
  28. 热·暑·燥《周慎斋遗书》
  29. 热病《灸法秘传》
  30. 《陈氏幼科秘诀》
  31. 热病(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灵枢悬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