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梁

《医经原旨》书籍目录

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名曰伏梁。(伏,藏伏也。梁,强梁坚硬之谓。)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按,抑也。切按之者,谓过于妄攻也,故必致死。)何也?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挟胃脘内(此病连居三阴、冲、带之间,裹大脓血而伏于肠胃之外。其上下左右皆有根系,故下行者能下脓血,上行者能迫胃脘,致生膈胃间痈疡也。)此久病也,难治。(此非一朝夕所致者,延积既久,根结日深,故不易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居脐上则渐逼心肺,故为逆;在下者其势犹缓,故为从。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又手少阴之筋病,内急,心承伏梁;又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然此既云齐上为逆,齐下为从,下文又云“环齐而痛,病名伏梁”,是不独以心积为伏梁也,盖凡积有内伏而坚强者,皆得名之,独言伏梁者,其总诸积为言也。)勿动亟夺。(动,动大便也,夺,夺土郁也。皆下之之谓。言勿得妄攻而数夺其胃气,不及于病,徒伤无益也。)有曰人有身体髀股 皆肿,环齐而痛,病名伏梁。(此亦在冲脉之分,而结于脐腹者也。冲脉之在上者,出颃颡,循背里;在中者,挟齐腹;在下者,伏行股足之间,故其为病如此。)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风根,即寒气也,如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即此谓也。肓之原在齐下,即下气海也,一名下肓,谓之脖 者即此,今病在冲脉,则与大、小肠相附,而当气海之间,故其为病如此。)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不当动而妄下之,则反伤其阴,阴伤则积气愈壅于下,而水道为之不利也。)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名曰息积。(积不在中而在胁之下者,初起微小,久而至大,则胁满、气逆、喘促、息难,故曰“息积”。今人有积在胁之下,俗名为痞者,其即此症,惟小儿为尤多,盖以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胳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为阳明宗气所出之道也。若饮食过伤,脾不及化,则余气留滞而结聚于此,其根正在胁间。阳明病剧,则上连于肺,此其所以为息积也。)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积不在胃,故不妨于食。喘者忌灸,恐助火邪;羸者忌刺,恐泻胃气,故必渐次积为导引,久久行之,以开其滞,仍用药饵以和其气,二者并行,斯病可愈;若专恃于药,而不积为导引,则药亦不能独治之,可见治之不易也。)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尺脉数甚,阴邪有余,而水不足也。筋急而见,筋脉拘急而形色外见也。筋者肝之合,阴气不足则肝失所养,故筋急而见。)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疹筋者,病在筋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故尺脉数甚则候当在腹。腹者,太阴、阳明之所布,今其肝邪外见而腹为胀急,乃木贼伤脾之病也。若其色见白黑,则阳气内亏,病为尤甚。)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经原旨》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经原旨》书籍目录
  1. 伏梁《医经原旨》
  2. 伏梁《类经》
  3. 伏梁《灵素节注类编》
  4. 伏梁《医述》
  5. 伏梁《金匮翼》
  6. 伏梁《中医词典》
  7. 伏梁《药症忌宜》
  8. 伏梁《圣济总录》
  9. 伏梁《灸法秘传》
  10. 伏梁《中医名词词典》
  11. 伏梁病《黄帝内经太素》
  12. 伏连方五首《外台秘要》
  13. 伏梁候《诸病源候论》
  14. 伏连《中医词典》
  15. 伏梁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6. 伏惊《儒门事亲》
  17. 伏苓《神农本草经》
  18. 伏瘕(虙瘕)《中医名词词典》
  19. 伏龙肝《本草纲目》
  20. 伏瘕《金匮翼》
  21. 伏龙肝《雷公炮炙论》
  22. 伏瘕《儒门事亲》
  23. 伏龙肝《千金翼方》
  24. 伏瘕《中医词典》
  25. 伏龙肝《药笼小品》
  26. 伏鸡子根《证类本草》
  27. 伏龙肝《本草经集注》
  28. 伏火二气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9. 伏龙肝《新修本草》
  30. 伏虎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1. 伏龙肝《本草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