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阻论
恶阻者,谓有胎气,恶心阻其饮食也。妊娠禀受怯弱,中脘宿有痰饮,便有阻病,其症颜色如故,脉息平和,但觉多卧少起,肢体沉重,头目昏眩,恶闻食气,喜啖酸咸,或嗜一物,或大吐,或时吐痰与清水,甚者或作寒热,心中愦闷,呕吐痰水,胸膈烦满,恍惚不能支持,此皆胃气弱而兼痰与气滞者也。亦有素本不虚,而一受胎孕,则冲任上壅,气不下行,故呕逆者。又有由经血既闭,水渍于脏,脏气不宣通,故心烦愦闷,气逆而呕吐,及三月余而呕吐渐止。盖三月相火化胎之候,未能上食于母,血气未用,五味不化,中气壅实,其为郁滞痰火秽恶之气,尽冲于胃,所以有恶阻等症。以上诸症,轻者不须服药,乃常病也;重者须少药调之,宜用加味参橘饮。恶阻兼腰痛者,防胎坠下,犹宜二陈、四物,加条芩。白术和中理脾为主,不可升举,盖呕逆,气已上升,再用升药,则犯有升无降,上更实而下更虚,益促其坠矣。再若左脉弱而呕,服诸药不止者,当服理血归原药则愈,《经》云“无阴则呕”是也。
加味参橘饮 治孕成二、三月后恶阻,呕逆恶食,或头眩晕,倦怠者。
人参(一钱) 归身(酒洗) 白术(各二钱土炒) 半夏(八分制) 橘红 藿香 炙草(各四分) 砂仁(三分碎) 竹茹
归原散 治妊娠恶阻,呕吐不止,头痛,全不入食,服诸药不愈者。
人参 川芎 归身 白芍 丁香 炙草(各五分) 茯苓 白术(土炒) 陈皮(各一两五钱)半夏(一两制) 桔梗(炒) 枳壳(麸炒各二钱半)

- 恶阻论《妇科秘书》
- 恶阻论《胎产心法》
- 恶阻论外方《妇人规》
- 恶阻(妊娠恶阻)《中医名词词典》
- 恶阻呕吐用药大法《女科经纶》
- 恶阻《女科秘要》
- 恶阻似病,只顺胎即平《医门补要》
- 恶阻《评注产科心法》
- 恶阻与胎化不成《推求师意》
- 恶阻《盘珠集胎产症治》
- 恶阻证治《医宗金鉴》
- 恶阻《金匮钩玄》
- 恶阻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恶阻《女科折衷纂要》
- 恶阻总括《医宗金鉴》
- 恶阻《女科指掌》
- 恶阻总括《妇科心法要诀》
- 恶阻《沈氏女科辑要》
- 饿马摇铃《中医词典》
- 恶阻《女科精要》
- 腭《中医词典》
- 恶阻《妇人规》
- 腭垂肌《人体解剖学》
- 恶阻《竹林女科证治》
- 腭的发生与口腔、鼻腔的分隔《组织学与胚胎学》
- 恶阻《医学心悟》
- 腭帆提肌《人体解剖学》
- 恶阻《明医指掌》
- 腭帆张肌《人体解剖学》
- 恶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腭裂《口腔科学》
《妇科秘书》
- 作者:? 朝代:? 年份:?
- 脉法
- 行经三忌
- 恶阻论
- 胞漏并小产论
- 诸痛论
- 胎逆上逼胀满子悬论
- 诸血症论
- 子肿子气子满论
- 子烦并五心烦热及烦躁口干论
- 子淋论
- 转胞淋闭论
- 子嗽论
- 喘急论
- 泄泻论
- 霍乱论
- 中恶中暑中湿中风论
- 子痫论(一名子冒)
- 痢论
- 疟论
- 伤寒温热时疫论
- 谵语论
- 鬼胎论
- 肠覃似孕证蓄血似孕论
- 孕妇出痘论
- 妊娠麻疹论
- 产后脉诀论
- 生化汤论
- 产后药误须知
- 三冲论
- 产后不宜汗下利小便论
- 新产三审论
- 血块痛论
- 晕厥论
- 血脱气脱神脱三症论
- 恶露不止论
- 气喘论
- 恶露不下论
- 脱汗亡阳及诸汗论
- 伤食论
- 忿怒气逆论
- 头痛论
- 心痛即胃脘痛论
- 腹痛论
- 小腹痛并儿枕论
- 腰痛论
- 胁肋痛论
- 手足身痛论
- 发热论
- 大便燥秘论
- 类疟及寒热往来论
- 类中风痉及语涩口噤不语筋挛等症论
- 泄泻及完谷不化并遗屎论
- 痢滞论
- 腹胀满闷论
- 浮肿论
- 淋症论
- 大小便血论
- 咳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