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迷直神经vagus nerve

《人体解剖学》书籍目录

(图6-15、17)

是第十对脑神经,属混合性神经,含有内脏和躯体运动、以及内脏和躯体感觉等4种纤维成分。

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是迷走神经的主要成分,支配自咽至结肠左曲以上消化管管壁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腹腔消化腺的分泌;支配从喉至肺的呼吸管道粘膜腺体以及气管各级支气管壁的平滑肌收缩;支配心肌(心率减慢)和冠状动脉、肺动脉壁平滑肌收缩。

迷走神经的分支

图6-15 迷走神经的分支

躯体运动纤维支配咽、喉、食管等器官横纹肌和部分腭肌

躯体感觉纤维传导耳廓、外耳道皮肤和脑膜的感觉。

内脏感觉纤维的分布范围与内脏传出纤维支配范围相同。

迷走神经自颈静脉孔出颅,在神经干上有两个感觉神经节:上神经节(颈静脉节)呈球形位于颈静脉孔处;下神经节(结状节)为颈静脉孔下方的梭形膨大,长约2.5厘米。迷走神经在颈动脉鞘内垂直下行,先在颈内动脉、静脉之间,后在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后方,下行至颈根部,右迷走神经在锁骨下动脉第一段与无名静脉之间,气管的右侧入胸腔;左迷走神经在无名静脉之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入胸腔,然后进入腹腔,分布于胸腔和腹腔脏器。迷走神经在颈部的分支有:

(一)耳支 极细,在颈静脉孔处起自上神经节,穿过颞骨内的小管至耳廓,分布于耳廓背面、外耳道底的皮肤及邻近处的鼓膜外面。该支含躯体传入纤维。

(二)咽支 发自下神经节的上部,经颈内、外动脉之间至咽肌表面,与交感神经及舌咽神经分支组成咽丛。此丛的迷走神经纤维分布至咽肌和部分腭肌(腭帆张肌除外)以及咽粘膜。

(三)喉上神经superiorlaryngeal nerve

发自下神经节中部,先在颈内动脉之后,后至颈内动脉内侧,沿咽侧壁下行,分为内、外二支;喉上神经内支与喉上动脉一同穿过甲状舌骨膜入喉,分支分布于会厌、会厌谷,梨状隐窝,以及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主要含一般内脏感觉和味觉纤维。喉上神经外支细小,与甲状腺上动脉及其后支伴行,在胸骨甲状肌深面下降,支配环甲肌。

(四)心支cardiac branches有2-3支,细小,上支起于颈上部,常和交感干的心神经连在一起,在颈总动脉后方下行入心深丛。下支起于颈根部,右侧者在头臂干前方或其侧面下行至心深丛。左侧者跨过主动脉弓前方至心浅丛。此外,有时还有附加的心支,起于双侧喉返神经及右迷走神经干,这些支均终于心深丛。

(五)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左、右喉返神经的起始和行程不同,右侧者在颈根部发出,由前向后钩绕锁骨下动脉,在颈总动脉后方斜行上升,再沿气管右侧上行;左侧者在左迷走神经经主动脉弓前方处分出,位于动脉韧带的左侧,从前向后钩绕主动脉弓,而后沿气管左侧上行。两侧喉返神经在颈部均在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内上行,紧邻甲状腺侧叶后面或后内侧面,并与甲状腺下动脉或其分支交叉,在甲状软骨下角与环状软骨连结处的后方,穿入喉内,分支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全部喉肌,并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及甲状腺侧叶紧邻,甲状腺手术时,应防止损伤喉返神经。

(六)脑膜支 起自上神经节,经颈静脉孔返回颅腔,分布至颅后窝硬脑膜。

迷走神经损伤后,主要表现为脉速、心悸恶心呕吐、呼吸深慢和窒息等。由于咽喉部感觉障碍和肌肉瘫痪,可出现声音嘶哑、语言困难、发呛、吞咽障碍、软腭瘫痪及腭垂偏向患侧。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人体解剖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人体解剖学》书籍目录
  1. 迷直神经《人体解剖学》
  2. 迷路炎《耳鼻咽喉外科学》
  3. 迷走神经《人体解剖学》
  4. 迷路炎《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5. 迷走神经和乙酰胆碱的作用《生理学》
  6. 迷路窗破裂《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7. 迷走神经切断术后并发症《普通外科学》
  8. 迷口《中医词典》
  9. 猕猴《本草纲目》
  10. 迷迭香《证类本草》
  11. 猕猴《医学入门》
  12. 迷迭香《海药本草》
  13. 猕猴《证类本草》
  14. 弥散障碍《病理生理学》
  15. 猕猴桃《本草纲目》
  1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的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学》
  17. 猕猴桃《老年食养食疗》
  1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
  19. 猕猴桃《本草衍义》
  2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病理生理学》
  21. 猕猴桃《证类本草》
  2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展《病理生理学》
  23. 猕猴桃《得配本草》
  2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25. 猕猴桃茶《茶饮保健》
  2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液病学》
  27. 猕猴桃木通茶《茶饮保健》
  2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理生理学》
  29. 醚的分类和命名《医用化学》
  3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诊医学》
  31. 醚的性质《医用化学》

《人体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