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1.下肢带骨-髋骨

《人体解剖学》书籍目录

髋骨hip bone(图3-28)为不规则的扁骨。16岁以前由髂骨、坐及耻骨以软骨连结而组成,成年后软骨骨化,三骨在髋臼处互相愈合。髋臼是髋骨外面中央的环形关节窝,由髂、坐、耻三骨的体构成,与股骨头相关节,其底部中央粗糙,无关节软骨附着,称为髋臼窝。窝的周围骨面光滑,附以关节软骨,叫做月状面。髋臼的前下部骨缘凹入,叫髋臼切迹。

(一)髂骨

髋骨

髋骨

髋骨

图3-28 髋骨

髂骨illum在三骨中最大,位于髋骨的后上部,分为髂骨体和髂骨翼两部。髂骨体位于髂骨的下部,参与构成髋臼后上部。由体向上方伸出的扇形骨板叫髂骨翼,翼的内面凹陷名髂窝,为大骨盆的侧壁,窝的下方以弓状线与髂骨体分界。弓状线前端有一隆起名髂耻隆起,髂窝的后分粗糙,有一近横位的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相关节。髂骨翼的上缘肥厚且呈弓形向上凸弯,叫髂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齐第4腰椎棘突,是计数椎骨的标志。翼的前缘弯曲向下,达于髋臼,生有上、下两个骨突,分别叫做髂前上棘和髂前下棘。翼的后缘也生有上、下两骨突,分别命名为髂后上棘和髂后下棘。两侧髂后上棘的连线约平第2骶椎。从髂前上棘向后约5-7厘米处,髂嵴较厚且向外突出,叫做髂(嵴)结节,是骨髓穿刺常用的部位。

(二)坐骨

坐骨ischium位于髋骨的后下部,可分为坐骨体及坐骨支两部分。坐骨体构成髋臼的后下部和小骨盆的侧壁。体的后缘有一向后伸出的三角形骨突,叫做坐骨棘。坐骨棘与髂后下棘之间的骨缘呈弧形凹陷,叫做坐骨大切迹,坐骨棘下方的骨缘小缺口叫做坐骨小切迹。由体向下延续为坐骨上支,继而转折向前内方,叫做坐骨下支,其前端与耻骨下支相连。坐骨上、下支移行处的后部,骨面粗糙而肥厚,名坐骨结节,是坐位时体重的承受点。

(三)耻骨

耻骨pubis位于髋骨的前下部,可分为耻骨体及耻骨支两部分。耻骨体构成髋臼的前下部和小骨盆的侧壁。由体向前下内方伸出的骨条叫做耻骨上支,继而以锐角转折向下外方叫做耻骨下支。耻骨上、下支移行处的内侧面为一卵圆形粗糙面,叫做耻骨联合面,与对侧同名面之间以纤维软骨连接,构成耻骨联合。耻骨上支的上缘有一锐利的骨嵴,叫做耻骨梳,其后端起于髂耻隆起,前端终于耻骨结节。耻骨结节内侧的骨嵴称为耻骨嵴。由坐骨和耻骨围成的孔,叫做闭孔,在活体闭孔有闭孔膜封闭。孔的上缘有浅沟叫做闭孔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人体解剖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人体解剖学》书籍目录
  1. 下肢带骨-髋骨《人体解剖学》
  2. 下肢带骨的连接《人体解剖学》
  3. 下肢骨《人体解剖学》
  4. 下肢表现典型的伸肌模式《康复医学》
  5. 下肢骨折《骨科学》
  6. 下之而仍发热歌《伤寒百证歌》
  7. 下肢骨折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8. 下证《伤寒说意》
  9. 下肢和上肢动脉闭塞《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0. 下针十四法《中医刺灸》
  11. 下肢和臀部减肥术《减肥新法与技巧》
  12. 下针法《针灸聚英》
  13. 下肢痉挛《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14. 下针法《古今医统大全》
  15. 下肢静脉的解剖与生理特点《普通外科学》
  16. 下针《中医词典》
  17. 下肢静脉曲张(慢性小腿溃疡)《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18. 下者左行《中医词典》
  19. 下肢静脉曲张辨病《常见病自测》
  20. 下者举之《中医词典》
  21. 下肢前面的浅静脉《人体解剖学》
  22. 下者举之《中医名词词典》
  2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外科学总论》
  24. 下者不以偶《中医词典》
  2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普通外科学》
  26. 下燥治血《中医词典》
  27. 下肢神经损伤《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28.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29. 下指轻重法《察病指南》
  30. 下元亏损《中医词典》
  31. 下指疏密法《察病指南》

《人体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