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腹股沟管

《人体解剖学》书籍目录

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是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的肌肉裂隙,是胚胎时期睾丸或子宫圆韧带下降时所遗留的通道。

(一)腹股沟管的管壁和开口

腹股沟管可以理解为具有典型的上、下、前、后四壁和内、外两口的管形结构,居于腹股沟韧带上方的内侧半。腹外斜肌腱膜构成管的前壁及外口;外口即浅环或称皮下环,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的三角形裂隙。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卷曲增厚的部分一腹股沟韧带构成管的下壁;腹横筋膜构成管的后壁和内口,内口即深环或叫腹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主要构成上壁,其外侧份则加强由腹外斜肌腱膜构成的前壁,而其内侧份一腹股沟镰则加强由腹横筋膜构成的后壁。

由于腹股沟管是斜行的肌肉和腱膜裂隙,所以当腹压增加时管的前后壁则被压扁而互相靠近。由于腹阔肌收缩,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变得平直,从而使上壁向下壁(腹股沟韧带)靠拢,管的口径变小。同时,腹横肌收缩带动其深面的腹横筋膜形成的深环向外上方移动,环口缩窄,使腹腔内容不致从腹股沟管疝出。但在腹肌发育薄弱伴有长期腹压增加(如慢性咳嗽)时,则腹腔内容可经此薄弱区疝出。

(二)腹股沟管的内容

男性腹股沟管有精索通过,精索由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和淋巴管、腹膜鞘突的残余部分等组成。在腹股沟管深处腹横筋膜复于精索表面下降,称为精索内筋膜;来自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下缘的肌纤维也随精索下降,形成包绕精索和睾丸的网状细肌束,叫做提睾肌;当精索通过腹股沟管浅环的裂隙时,腹外斜肌筋膜又包在提睾肌的周围形成精索外筋膜。输精管在精索中位于精索动、静脉的内后方。女性子宫圆韧带出腹股沟管后即分散为纤维结构,止于耻骨结节和大阴唇的皮下组织。

(三)腹股沟管的成因(图8-8)

在胚胎早期睾丸原基位于脊索的两侧,居于腹后壁腹膜和腹横筋膜之间。由于腹膜囊向颅侧推移,其尾侧部分形成成对的鞘突,位于将来发育成阴囊的部位。睾丸尾侧端生有胚性结缔组织构成的睾丸引带,随鞘突下降直抵阴囊底部。随着胚胎的生长睾丸引带相对缩短而牵引睾丸逐渐向尾侧移位。至胚胎第三个月时睾丸下降到髂窝内,七个月时下降到腹股沟管深环处。一般在出前降入阴囊内,此时鞘突形成鞘膜囊包被睾丸形成固有鞘膜的脏层(直接被覆于睾丸外膜的表面)和壁层,鞘突与腹膜囊相连接的部分则闭锁成鞘韧带。如在发生过程中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睾丸停留于腹后壁或下降的中途,称为隐睾症。又如鞘突未闭,鞘膜囊腹膜腔相通致使腹膜腔内液体蓄积于鞘膜囊内而形成鞘膜积液,或腹腔内容物沿开放的鞘突疝出,形成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由于一般右侧睾丸下降速度较左侧者慢,鞘突闭合的时间也晚,故右侧先天性斜疝多于左侧。

睾丸下降过程

图8-8 睾丸下降过程

(四)腹股沟疝

腹股沟区由于先天性鞘膜和后天腹部肌肉组织发育薄弱等内因,加以腹压增加等外因,使腹腔内容(如肠袢、大网膜等)经薄弱的腹壁疝出而构成腹股沟疝。其中经腹股沟三角直对腹股沟浅环疝出者叫腹股沟直疝。历经腹股沟管深环、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浅环疝出者叫做腹股沟斜疝。其中疝入未闭锁的鞘膜囊者,叫先天性斜疝。而鞘突已闭锁,腹腔内容物经腹股沟管全程疝出者,叫后天性斜疝。

(五)腹股沟三角

腹股沟三角inguinaltriangle 又叫海氏三角Hesselbach’s triangle。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围成。三角的底(深面)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浅面正对腹股沟管浅环。肌肉发育薄弱的人腹直肌细窄,腹股沟三角扩大,当腹压增加时易形成直疝。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人体解剖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人体解剖学》书籍目录
  1. 腹股沟管《人体解剖学》
  2. 腹肚肿胀《奇效简便良方》
  3. 腹股沟滑动性疝《普通外科学》
  4. 腹肚不调痢一首《外台秘要》
  5. 腹股沟浅淋巴结《人体解剖学》
  6. 腹肚《幼幼新书》
  7. 腹股沟区《人体解剖学》
  8. 腹第一侧线《中医词典》
  9. 腹股沟肉芽肿《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0. 腹第四行左右十四穴《针灸资生经》
  11. 腹股沟肉芽肿《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12. 腹第四行七穴远近法《备急千金要方》
  13. 腹股沟疝《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4. 腹第四行.自期门上.直两乳.挟不容两旁.各一寸半.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经穴汇解》
  15. 腹股沟疝《普通外科学》
  16. 腹第三行左右二十四穴《针灸资生经》
  17. 腹股沟深淋巴结《人体解剖学》
  18. 腹第三行十二穴远近法《备急千金要方》
  19. 腹股沟斜疝《普通外科学》
  20. 腹第三行.自不容.挟幽门两旁各一寸半.下行至气冲及急脉凡二十六穴《经穴汇解》
  21. 腹股沟直疝《普通外科学》
  22. 腹第三侧线《中医词典》
  23. 腹寒热气(冷气 又见劳)《针灸资生经》
  24. 腹第二行左右二十二穴《针灸资生经》
  25. 腹横筋膜《人体解剖学》
  26. 腹第二行自幽门挟巨阙两旁各半寸.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经穴汇解》
  27. 腹后壁的隐窝《人体解剖学》
  28. 腹第二行十一穴远近法《备急千金要方》
  29. 腹结《中医词典》
  30. 腹第二侧线《中医词典》
  31. 腹结《针灸学》

《人体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