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骨的表面标志
骨的表面由于肌腱、肌肉、韧带的附着和牵拉,血管、神经通过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形态的标志,有些标志可以从体表清楚的看到或摸到,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判断人体结构位置的重要根据。
(一)骨面的突起:由于肌腱或韧带的牵拉,骨的表面生有程度不同的隆起,其中明显突出于骨面的叫突;末端尖的叫棘;基底部较广逐渐凸隆的叫隆起,其表面粗糙不平的叫粗隆或结节,有方向扭转的粗隆叫转子;长线形的高隆起叫嵴;低而粗涩的叫线。
(二)骨面的凹陷:由于与邻位器官、结构相接触或肌肉附着的影响而形成。大而浅的光滑凹面叫窝,略小的凹叫小窝或小凹;长的叫沟;浅的如手指的压痕叫压迹。
(三)骨的腔洞:由于容纳某些结构或空气,或由于某些结构穿行所形成。一般将较大的空间称为腔、窦、房,小者叫小房;长的骨性通道叫管;腔或管的开口叫口或孔,边缘不完整的孔叫裂孔。
(四)骨端的标志:骨端圆形的膨大叫头或小头,多为被覆着软骨的关节面,头下方较狭细处叫颈;椭圆形的膨大叫髁;髁的最突出部分叫上髁。
此外,较平滑的骨面叫面,是肌肉的附着处;骨的边缘称缘,缘的缺口或凹入都叫切迹,是血管、神经或肌腱的通过处。

- 骨的表面标志《人体解剖学》
- 骨刺入肉秘方《华佗神方》
- 骨的发生《组织学与胚胎学》
- 骨出《中医词典》
- 骨的发生和发育概况《人体解剖学》
- 骨产道异常《妇产科学》
- 骨的构造《人体解剖学》
- 骨槽痈《医门补要》
-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人体解剖学》
- 骨槽痈《中医词典》
- 骨的生理解剖简介《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骨槽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 骨的形状《人体解剖学》
- 骨槽疽《中医词典》
- 骨的组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骨槽风门主论《疡医大全》
- 骨骶《中医词典》
- 骨槽风门主方《疡医大全》
- 骨癫疾《中医词典》
- 骨槽风后论《疡科心得集》
- 骨毒滞疮《中医词典》
- 骨槽风不治症《医门补要》
- 骨毒滞疮《外科启玄》
- 骨槽风《外科全生集》
- 骨度《黄帝内经·灵枢》
- 骨槽风《丁甘仁医案》
- 骨度《黄帝内经太素》
- 骨槽风《外科正宗》
- 骨度《中医名词词典》
- 骨槽风《外科正宗》
- 骨度《灵枢悬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