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区的解剖步骤与方法

《人体解剖学》书籍目录

1.将上肢解剖时已显露和切断的背部浅层肌整复原位,复习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的形态、起止和作用。在背阔肌前缘下部、腹外斜肌与髂嵴之间清理腰下三角,观察其组成。

椎骨矢切示椎静脉丛

图11-7 椎骨矢切示椎静脉丛

2.观察上、下后锯肌的起止。上后锯肌很薄,位于菱形肌深面;下后锯肌位于背阔肌深面、产前者略厚。在竖脊肌外缘与第12肋的夹角内清理腰上三角,观察其边界,注意下后锯肌是否参与其组成。然后沿脊柱棘突两旁纵行将二肌切断,翻向外侧。

3.清理项部斜方肌深面的头、颈夹肌和头半棘肌(后者止于枕骨上项线,位于头夹肌的深面)。在枕外隆凸旁开二指处,于头半棘肌表面解剖出枕动脉及枕大神经。

4.清理枕下三角。沿棘突两侧纵行切断头夹肌,向外翻开,再切断头半棘肌的上项线附着处,翻向下外,暴露并清理组成枕下三角各界的肌肉。由于枕下三角内结缔组织纤维坚韧,结成块状,神经血管穿行其中,清理时可先在三角内寻找枕下神经至椎枕肌的分支,逆行分离至其主干,并试在其深面在寰椎后弓上缘清理横行的椎动脉和枕大神经,然后清除结缔组织。

5.分离并观察腰背筋膜及竖脊肌。纵行切开腰背筋膜后层。观察腰背筋膜的附着。在腰部于竖脊肌的外缘,用刀柄插入竖脊肌的深面,将该肌外缘推向内侧,观察腰背筋膜前、后两层的会合情况。暴露竖脊肌全长,将竖脊肌分离为外侧的髂肋肌、中间的最长肌和内侧的棘肌三部,观察其起止概况。

6.切除椎板,观察硬膜外腔。从项部向下至骶部逐步清除附着在棘突上的肌肉,并向外侧翻起,暴露脊柱的后面,然后在棘突旁2厘米处用钢锯上下方向锯拉,将椎板锯断。用咬骨钳将骶管后壁除去,再于第2颈椎、第5颈椎下缘分别横断韧带,移去椎管后壁,即暴露硬膜外腔。腔中充满脂肪性疏松结缔组织、椎内静脉丛等。静脉丛可能因未注射颜色不看出。清除椎管内硬膜外腔中的疏松结缔组织,观察硬脊膜。在第2骶椎水平以下它构成一个细的纤维索,包绕在终丝的周围。

7.解剖和观察脊髓的被膜。沿硬脊膜后方正中线纵行剖开硬脊膜,并向两侧翻起,即可看到薄而透明的蛛网膜。在活体上该膜贴近硬脊膜,两者之间只有潜在的硬膜下腔,但在尸体由于脑脊液已消失,因而它不与硬脊膜紧贴,而与深面的软脊膜贴近。再纵行切开蛛网膜,观察软脊膜。软脊膜与脊髓愈合在一起,故不能将它们分开。软脊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腔隙称蛛网膜下腔,此腔向上与颅内的同名腔相通,向下扩大形成终池。池的下端终止于第2骶椎水平。在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可见软膜向外方突起顶着蛛网膜,形成尖端附着于硬脊膜的齿状韧带。

8.观察脊髓的外形。注意颈、腰膨大和脊髓圆锥的位置。观察脊神经前根、后根和脊神经节。观察第2腰椎水平以下的终丝及其周围由脊神经根构成的马尾。

9.摘取脊髓。逐一从椎间孔处将全部脊神经剪断,将脊髓连同其被膜从椎管内取出、保存,留待学习《神经解剖学》时使用。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人体解剖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人体解剖学》书籍目录
  1. 脊柱区的解剖步骤与方法《人体解剖学》
  2. 脊柱区《人体解剖学》
  3. 脊柱区的血管《人体解剖学》
  4. 脊柱检查内容及方法《物理诊断学》
  5. 脊柱外伤《急诊医学》
  6. 脊柱肌肉的萎缩《基因与疾病》
  7. 脊柱弯曲度辨病《常见病自测》
  8. 脊柱活动度辨病《常见病自测》
  9. 脊柱形态歌诀《人体解剖学歌诀》
  10. 脊柱和脊髓CT诊断《放射诊断学》
  11. 脊柱旋转复位法《中医词典》
  12. 脊柱骨折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13. 脊椎《放射诊断学》
  14. 脊柱骨折《百病自测》
  15. 脊椎《中医词典》
  16. 脊柱骨折《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17. 脊椎法《中医词典》
  18. 脊柱骨《中医词典》
  19. 脊椎结核《骨科学》
  20. 脊柱各骨的形态《人体解剖学》
  21. 脊椎疼痛辨病《常见病自测》
  22. 脊柱各骨的连接《人体解剖学》
  23. 脊椎预兆的临床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24. 脊柱点《手穴手纹诊治》
  25. 脊椎肿瘤《中医伤科按摩学》
  26. 脊柱的韧带歌诀《人体解剖学歌诀》
  27. 《本草衍义》
  28. 脊柱侧凸《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29. 麂(音纪)《证类本草》
  30. 脊柱侧凸《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31. 麂目《证类本草》

《人体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