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感染引起登革热。该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西太平洋及中南美洲。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佛山首次发现本病,以后在海南岛及广西等地均有发现。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形态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但体积较小,约17~25nm,依抗原性不同分为1、2、3、4四个血清型,同一型中不同毒株也有抗原差异。其中2型传播最广泛,各型病毒间抗原性有交叉,与乙脑病毒和西尼罗病毒也有部分抗原相同。病毒在蚊体内以及白纹伊蚊传代细胞(C6/36细胞)、猴肾、地鼠肾原代和传代细胞中能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
登革病毒经蚊(主要是埃及伊蚊)传播。病人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而丛林中的灵长类是维护病毒在自然界循环的动物宿主。
人对登革病普遍易感。潜伏期约3~8天。病毒感染人后,先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增殖,然后经血流扩散,引起发热、头痛、乏力,肌肉、骨骼和关节痛,约半数伴有恶心、呕吐、皮疹或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人可于发热2~4天后症状突然加重,发生出血和休克。临床上根据上述症状可将登革热分为普通型和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二个类型。后者多发生于再次感染异型登革病毒后,其基本病理过程是异常的免疫反应,它涉及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白细胞和补体系统,病情较重,病毒率高。
病人感染7天后血清中出现血凝抑制抗体,稍后出现补体结合抗体。在实验诊断中,利用C6/36细胞分离病毒是最敏感的方法,用收获液作抗原,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可迅速作出鉴定。取病人血清做中和、血凝抑制和补体结合试验,可提供诊断的依据。近年有用ELISA捕捉法检测lgM抗体早期诊断。目前本病尚无特异防治办法。

- 登革病毒《医学微生物学》
- 登高运动《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 登革热《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登痘疮《中医词典》
- 登革热《传染病》
- 灯盏油《本经逢原》
- 登革热---台风来临前,气压变化的地方性感冒《中医之钥》
- 灯盏花《滇南本草》
- 登州孙医白膏,尤善消肿。《苏沈良方》
- 灯芯草柿饼汤《保健药膳》
- 等差《圣济总录》
- 灯芯《本草害利》
- 等分《中医名词词典》
- 灯芯《本草从新》
- 等分《中医词典》
- 灯芯《冯氏锦囊秘录》
- 等级资料《预防医学》
- 灯芯《药笼小品》
- 等级总和数临界值(双侧检验)《预防医学》
- 灯心散《外科全生集》
- 等渗性脱水《病理生理学》
- 灯心草《本草乘雅半偈》
- 等位基因的特异寡核苷酸探针诊断法《医学遗传学基础》
- 灯心草《本草择要纲目》
- 邓处中《中医词典》
- 灯心草《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邓旒《中医词典》
- 灯心草《本草经解》
- 邓文彪《中医词典》
- 灯心草《中药学》
- 邓象晋《中医词典》
《医学微生物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 第一章 细菌的繁殖与代谢
- 第二章 细菌的分布与外界环境对细菌的影响
- 第三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 第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和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 第二节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 第五章 细菌感染的诊断和特异防治
-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
- 第二节 特异性防治
- 第六章 病原性球菌
- 第七章 肠道杆菌
- 第八章 弧菌和弯曲菌
- 第十一章 白喉杆菌
- 第十二章 分枝杆菌
- 第十三章 动物疫源菌
- 第十四章 厌氧性细菌
- 第一节 厌氧芽胞杆菌
-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 一、厌氧性球菌
- 二、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 三、革兰氏阳性无牙胞厌氧杆菌
- 四、无芽胞厌氧菌感染防治原则
- 第三节 厌氧菌的检验
- 第十五章 其他病原性细菌
- 第十六章 螺旋体
- 第十七章 立克次体
- 第十八章 衣原体
- 第十九章 支原体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 第二十章 病原性真菌
-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一般性状
-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 第三节 抵抗力与变异
- [附]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 第一节 病毒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 一、病毒感染细胞的类型
- 二、病毒感染机体的类型
- 三、病毒与癌症
- 四、病毒的致病机理
- 第二节 机体抗病毒免疫
- 第二十三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
- 第二十四章 呼吸道病毒
- 第二十五章 肠道病毒和轮状病毒
- 第一节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
-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 第三节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 第四节 轮状病毒
- 第二十六章 肺炎病毒
- 第二十七章 出血热病毒
- 第二十八章 脑炎病毒
-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
- 第三十章 其他病毒
- 医学微生物学基本词汇英汉对照(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