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当二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可以增殖,而另一种病毒则被抑制,这种现象称为干扰现象(Interference),这种能干扰病毒增殖的物质称为干扰素(Interferon,IFN)。IFN是在诱生剂和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下,由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一组蛋白质,具有高度活性和多种功能。IFN无病毒特异性,一种病毒诱生的IFN对其病毒也有效,但有种属特异性,小鼠产生的的IFN在人体内无效。现知人的干扰素有3种:IFN-α即白细胞干扰素,IFN-β即成纤维细胞干扰素,IFN-γ即免疫干素(T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前二种属Ⅰ型,后一种属Ⅱ型。编码Ⅰ型IFN的基因位于人类第9对染色体上,编码Ⅱ型IFN的基因位于第12对染色体上。
(一)干扰素的诱生
在正常情况下,基因处于静止状态,干扰素的产生受到抑制。如有病毒感染或非病毒性诱生剂(如人工合成的双链聚肌胞,Poly I:C)作用于细胞膜上,激活干扰素编码基因,即开始转录干扰素的mRNA,再转译为干扰素蛋白。因此诱生的干扰素很快释放到细胞外,作用于邻近的未受感染的细胞膜受体上,使细胞建立抗病毒状态。
(二)干扰素作用的机理
图22-4 干扰素的产生及其作用机制
干扰素首先作用于邻近未受感染的细胞膜上的干扰素受体系统,该系统由神经节苷脂组成的结合位点和一个可能由糖蛋白组成的激活位点所组成。现已知Ⅰ型干扰素受体基因在人染色体G21长臂上,Ⅱ型干扰素受体基因位于第6对染色体上,这就决定了IFN具有一定的程属特异性。当IFN与受体结合后,产生一种特殊的因子,使抗病毒蛋白(AVP)基因解除抑制,转录并翻译出AVP,主要是蛋白激酶、2ˊ-5ˊA合成酶、磷酸二酯酶,这些酶与发挥抗病毒活性有密切关系。其中二种酶须经双股RNA及ATP激活,一为蛋白激酶,激活后可使合成蛋白质的起动因子2(eIF-2)同磷酸化而失活,抑制蛋白质合成;另一种为2ˊ-5ˊA合成酶,活化后催化合成2ˊ-5ˊ寡腺苷酸,再激活潜在的核酸内切酶,使病毒mRNA降解,抑制病毒蛋白合成。此外,磷酸二酯酶能降解2ˊ-5ˊA,又能除去tRNA的CCA末端,抑制蛋白合成。
干扰素在病毒学、免疫学、细胞学及分子遗传学等领域,均有理论与实际意义。干扰素制剂已用于治疗一些病毒感染(如慢性乙型肝炎、单纯疱疹病毒毒性角膜炎、带状疱疹及呼吸道病毒感染)和恶性肿瘤(如成骨肉瘤等),似都有一定疗效。在病毒感染时,干扰素的产生较特异性抗体早,因此,对于阻止病毒病的发生及病毒病患者的康复可能起重要作用。
表22-9 各种免疫因素及其抗病毒作用
抗病毒作用 | 免疫因素 |
灭活和清除游离病毒 | 1.主要靠中和抗体 2.补体能增加抗体的中和活性 3.巨噬细胞清除病毒 |
保护邻近细胞免于感染、抑制病毒的增殖 | 干扰素 |
破坏感染病毒的靶细胞: 病毒增殖中断 | 1.抗体加补体的溶细胞作用 2.CTL及某些细胞因子 3.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NK细胞) 4.激活的巨噬细胞 5.自然杀伤性(NK)细胞 |

- 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医学微生物学》
- 干扰素《医学免疫学》
- 干扰素对病毒蛋白合成的抑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干扰素《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干扰素效价测定《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干扰素《药理学》
- 干桑葚《本草从新》
- 干扰素《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干桑椹《药性切用》
- 干扰素《医院药学》
- 干桑叶《本草从新》
- 干扰电流疗法的特点《理疗学》
- 干桑枝《本草从新》
- 干扰电流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理疗学》
- 干骚《中医词典》
- 干漆丸《妇人大全良方》
- 干涩昏花《目经大成》
- 干漆丸《冯氏锦囊秘录》
- 干涩昏花歌《眼科心法要诀》
- 干漆丸《备急千金要方》
- 干涩昏花歌《医宗金鉴》
- 干漆汤《备急千金要方》
- 干涩难产《中医词典》
- 干漆散《妇人大全良方》
- 干神莫救《友渔斋医话》
- 干漆(煅干漆)《中药炮制》
- 干生地《药性切用》
- 干漆(阿魏)《中药学》
- 干湿《证治准绳·幼科》
- 干漆《本草图经》
- 干湿霍乱及痰饮方五首《外台秘要》
《医学微生物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 第一章 细菌的繁殖与代谢
- 第二章 细菌的分布与外界环境对细菌的影响
- 第三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 第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和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 第二节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 第五章 细菌感染的诊断和特异防治
-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
- 第二节 特异性防治
- 第六章 病原性球菌
- 第七章 肠道杆菌
- 第八章 弧菌和弯曲菌
- 第十一章 白喉杆菌
- 第十二章 分枝杆菌
- 第十三章 动物疫源菌
- 第十四章 厌氧性细菌
- 第一节 厌氧芽胞杆菌
-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 一、厌氧性球菌
- 二、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 三、革兰氏阳性无牙胞厌氧杆菌
- 四、无芽胞厌氧菌感染防治原则
- 第三节 厌氧菌的检验
- 第十五章 其他病原性细菌
- 第十六章 螺旋体
- 第十七章 立克次体
- 第十八章 衣原体
- 第十九章 支原体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 第二十章 病原性真菌
-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一般性状
-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 第三节 抵抗力与变异
- [附]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 第一节 病毒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 一、病毒感染细胞的类型
- 二、病毒感染机体的类型
- 三、病毒与癌症
- 四、病毒的致病机理
- 第二节 机体抗病毒免疫
- 第二十三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
- 第二十四章 呼吸道病毒
- 第二十五章 肠道病毒和轮状病毒
- 第一节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
-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 第三节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 第四节 轮状病毒
- 第二十六章 肺炎病毒
- 第二十七章 出血热病毒
- 第二十八章 脑炎病毒
-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
- 第三十章 其他病毒
- 医学微生物学基本词汇英汉对照(索引)